第三百零六章 追溯淵源(1 / 2)

轉眼龍節已到,隻見幾片黑雲壓在白家院上。這時,白氏郎正在院中劈柴,就聽一個悶雷,白氏郎隨聲倒地,幾員天兵天將便開始抽他的筋,那滋味簡直比脫胎換骨還難受。可是白氏郎硬是挺了過來。

從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爺,恨透了所有的神仙。他發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來,以報此仇。可是,如此多的神仙用什麼盛呢?他窮得連個箱子盒子都 沒有,白氏郎回頭見自己上山裝水用的葫蘆掛在灶旁,便順手拿過來,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灶王爺,虧你跑到大帝麵前替我美言,你老人家辛苦了,到我這葫蘆裏來歇歇腳吧。”因為白氏郎有一張龍牙玉口,他的話便是聖旨,隻聽“嗖”的一聲,灶王爺便化作一縷青煙鑽進了葫蘆。

白氏郎告別母親,提著葫蘆走遍了全國的名山大川,見廟就進,見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後,全都把他們壓在泰山底下,所以最後才來到泰山。

剛過紅門不遠,迎麵走來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白氏郎覺得有些麵熟,似曾相識,可一時又記不起來,便喊道:“來者何人,快快通名報姓。”那老人笑嘻嘻地答道:“在下便是小仙呂洞賓。”

白氏郎聞聽此言,突然想起以前給他報信的白胡子老頭,原來是他的親生父親,不禁大吃一驚,將葫蘆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半。這下可熱鬧了,各路神仙都 連滾帶爬的向旁邊的一個大石洞擠去,呂洞賓數也數不過來,就把它取名為“千佛洞”。後人又在那裏起樓造閣,順呂祖之意取名“萬仙樓”。

隻有灶王爺的腿長,又跑回了灶堂。不過呂洞賓怕他再惹事生非,便在灶王的神像旁邊寫道:“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予以警告。

白氏郎得知麵前正是他的親生父親,便跪在呂洞賓麵前,將母子多少年來的冷遇和磨難一一告訴了他。呂洞賓聽後,也十分難過,將一柄斷煩惱、避磨難、呼風喚雨的青龍寶劍交給白氏郎,囑咐他照顧好母親,與鄉親們和睦相處,把他又送回了徂徠山。

此後,鄉親們得知呂洞賓如此寬宏大量,也都敬重他們母子,多方給予照顧,白氏郎也才用他的青龍寶劍為鄉親們做了許多好事。

白氏郎像做了個夢,嚇得不得了。回去和母親一說,白牡丹得知是自己害了兒子,十分後悔,便把兒子摟在懷裏痛哭起來。

“這白氏郎有這麼厲害嗎?”三公主遲疑道!

“有沒有,你們找到了就知道了,不過明天是鬼節,我建議你們後天再行動吧!”太白金星說完就離開了!

剛離開之後,又轉回來說道:“這白氏郎脾氣不怎麼好,不過卻是很聽話的孩子,如果你們找不到白氏郎可以去找呂洞賓和白牡丹,相信他們會幫助你的!”

百花仙子說道:“這白牡丹我知道,她是我們百花中最早與仙人結緣的,這事當時還鬧得不小……”

呂洞賓雲遊天下,來到山色奇秀,九峰回環,號稱金庭洞天的桐柏山,發現大地抖動,房屋倒塌,九峰欲崩。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隻穿山甲在作怪。呂洞賓氣惱之下,迅速召集各路山神,共商擒拿穿山甲拯救百姓的大計。

眾山神紛紛說:“此怪有五千年的道行,煉就了翻山倒海之術,我們敵它不過,望大仙稟告玉帝,速派天兵天將捉拿此怪,拯救百姓,保護山林。”呂洞賓嘿嘿一笑說:“一個小小的穿山甲作怪,不必驚動天兵天將,我一個人就可以治服它了。”眾山神一齊稱謝而去。

眾山神走後,呂洞賓暗想:“此怪妖術厲害,我怎能降服了它?也是我一時說出大話,如若不把此妖鎮住,眾山神豈不譏笑於我!這”呂洞賓正在沉思之際,太白金星對呂洞賓說:“要想降服穿山甲,非用定山神針不可。這神針乃王母娘娘頭上一根玉簪,若能借得,便可馬到成功。”

呂洞賓說:“那怎麼能行啊,玉簪本是王母娘娘心愛之物,恐怕誰也借不出來。”太白金星道:“此事並不難。王母娘娘身邊有一名貼身侍女——牡丹仙子,她早有思凡之意,你若能打動她的心,此事定能辦妥。”

次日,王母娘娘在西天瑤台舉行蟠桃盛會,請各路大仙赴宴。呂洞賓和太白金星駕起樣雲,同赴蟠桃會。蟠桃會上,琴聲悠揚,舞姿翩翩。各路大仙暢懷痛飲。酒過三巡,菜上五道,王母娘娘就命侍女牡丹仙子給各路大仙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