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奪過葉冰手中的黃金龍龜,這時候,葉冰才回過神來,說道:“那這黃金龍龜又是怎麼來的?”“我們到棺材山,本是為了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大家都向往著的那塊墓地,但是實際上,那並是不墓地,而是一個祭壇,而這個黃金龍龜就是在祭壇中發現的,還有這本書。”我從兜裏掏出那本用塑料袋包好的泛黃的書來。郭凱將書拿在手中翻翻看看說道:“哥,這書畫的什麼啊?根本就看不懂。”“別亂動,這可是有關寶藏線索的。”我小心翼翼地從郭凱手中拿過那本書說道。我翻了幾頁,眼光也暗淡了下來,書裏麵每一篇都是由奇怪的線條和符號組成,但是大部分的地方是空白,不管從任何方向看都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如同一本無字天書。“畫個藏寶圖都不會畫,這破玩意兒誰看得懂啊?”郭凱在一邊看著說道,接著大家都湊過來看了看,隨即都搖了搖頭。隻有長老看著這書沒動。“這袁崇煥也不是泛泛之輩,能夠統領百萬大軍對敵,謀略計策一定不會差,如果這梳理完好無損地畫著藏寶圖,那肯定是假的,袁崇煥把藏寶的地點隱蔽在這書裏,就是他不知道自己前進如何,他更不想讓別人知道大明的寶藏,隻不過給自己留了一條後招。”郭凱顯然不知道袁崇煥是誰,一臉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問道:“這袁崇煥是誰?”頓時在房間裏的人鄙視他的心都有了,這樣的曆史都不知道。我淺笑著說道;“別急,我現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和你們說說。大家都知道明朝遷都京師後,在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自永樂七年五月始做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裏先後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後、2位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哥,這個我知道。”郭凱興奮地說著,看到葉冰的白眼,他又安靜了下來,繼續聽我說。“當然還有一個很少被人知道的,現在也在爭議當中的明十四陵。明代共16帝,除崇禎皇帝自縊無陵外,現存僅有14座陵墓,獨獨缺少繼朱元璋後在位僅4年便被叔父篡權的明第二代皇帝建文帝之陵,有人懷疑在四川廣元青川發現的那座墓地是明十四陵,但是究竟如何,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明十四陵,這個確實很少聽說過。”美煥淡淡地說著。“不過,還有一座處於這明十三陵和備受爭議的明十四陵背後的墓葬,這座墓葬在是書上也沒有記載。”“還有一座?”長老都茫然的望著我。“的確,朱元璋破元立明,開創了明朝兩百年的基業,其中開國元勳劉伯溫功不可沒,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易經擅長占卜,據說朱元璋有一日正在吃燒餅,剛咬一口,內侍就傳報軍師見駕,於是朱元璋便拿出一金皿罩,將燒餅蓋住了,然後問劉伯溫知不知道盤中為何物,劉伯溫掐指一算: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龍咬一缺。朱元璋見劉伯溫算得如此準,於是開始要他推算五百年的曆史變遷情況。而這就是後世流傳的燒餅歌。”我笑了笑說道。“那劉伯溫要是真能推算出後世五百年的曆史變遷,那明朝怎麼會滅亡?”張璐兒一臉不屑地問道,顯然她是不怎麼信這種占卜命理之說的。我聽後沒有說話了,這可極壞了郭凱,他急切地問道:“哥,究竟是什麼,你快說啊。”“朱元璋擔心自己好不容易一手建立起來的明朝,終究有一天會像前朝一樣土崩瓦解,要劉伯溫推算明朝亡於什麼原因。而劉伯溫隻是指了指朱元璋麵前的盤子不假思索地對答道:燒餅有缺,月亦有陰晴圓缺,是指明朝,朱元璋用金器蓋住,令日月無光,推算明亡於金!”我淡淡一笑接著說。“明亡於金……明亡於金!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來改國號為大清,果然不錯!”美煥看著我說道,驚歎不已,“大清入關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明朝就此被一舉推翻,劉伯溫果然一語點中。”“朱元璋又問劉伯溫,明朝會亡於什麼原因,劉伯溫對答如流:上金下缺,亡於缺錢!”我說著,將手揣進褲兜裏。“又說對了,明末的時候,國庫空虛,導致通貨緊縮,經濟蕭條,而且崇禎初年,連年大旱,使得民不聊生,又有清軍入關,銀子不夠,朝廷內部勾心鬥角,明朝氣數已盡。”長老佩服地說道。我點點頭,沉穩地說:“朱元璋洞悉先機,又有劉伯溫這樣的人才,於是為了防止明朝滅亡,便下旨讓劉伯溫找一處風水寶地、並且又十分隱蔽的地方,將大量的金銀珠寶埋葬其中,並要求曆代接替帝王的人必須每年將國庫裏的兩成秘密運入寶藏囤積,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而埋葬的地點隻有在位的帝王才知道,直到死去的時候又傳給下一代帝王。”“我的乖乖啊~高磊學長,你腦子好使,算算這寶藏裏麵埋藏的金銀珠寶值多少錢?每年……每年將國庫兩成運入寶藏,明朝有二百七十六年……天啊!”葉冰兩眼放光地說道。虛弱的高磊此時也來了精神,想都沒想就說道:“富可敵國!”“可是,不對啊,長老不是說明朝最後亡在沒錢上麵嗎?有這麼大一個寶藏,派人挖開不久有錢了,那明朝為何還是被清朝給滅了呢?”郭凱一臉疑惑地看著我說道。我深吸了一口氣,喝了口水,繼續說道:“國運命數是天注定,即便是劉伯溫能夠預料到這樣的後果,洞悉先機,可是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定數,朱元璋想這麼個法子就想改變國運,那是癡人說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