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第一場國會大選
文化
作者:唐元鵬
在清王朝被推翻一年之後,一項民主權利,悄然落到了中國人的頭上。1912年12月,如果你是擁有小學以上文化水平,年滿21歲的中國籍男子,同時在某地住滿兩年,並在過去一年納稅2元以上或擁有500元以上的不動產,那麼你將獲得兩張選票,可以選舉這個國家的參議員和眾議員。而獲得這個資格的公民,當時在全國約有4000萬人。
史上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
如果就法定選民人數而言,民國第一屆國會的選舉,堪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選舉。4000萬的選民自然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匹敵的,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選舉則是另一回事。
4000萬選民要選舉出274名參議員,每省10人,蒙古27人,西藏10人,青海3人,中央學會8人,華僑6人。另外還有596名眾議院,根據每80萬人選1的比例,人口未滿800萬的省也至少選出10人。
這樣一來,將有800餘名國會議員經民主選舉產生,史稱“八百羅漢”。這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經選舉產生的議會。相比之下,英國同時期,經選舉產生的國會下院隻有650個席位。
這還是一個相當民主的國會,在民國公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時,作為民主燈塔的美國,他們的參議員還由州議會間接選舉產生,到1913年美國憲法17修正案,才規定參議員由直選產生。
有樣學樣,摸索前行
對於4000萬中國人來說,這張民主的餡餅來得如此突然。1912年9月5日,政府公布選舉日期,規定1912年12月10日進行眾議院初選,翌年1月10日複選;而參議員則分別在1913年1月20與2月10日選舉。等於公布選舉時間三個月後就開始大選。
如此大規模的一次國會大選,就在這個共和製國家肇始,民智未開之時,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
角逐大選的主要政黨,有孫中山、宋教仁等組建的國民黨,穀鍾秀、吳景濂整合的共和黨,還有一些小團體組成的民主黨,以梁啟超為靈魂。除了這三家比較大的,其他還有獨立候選人,各種小黨派不計其數。
由於這場選舉屬於破天荒第一次,誰也不知道如何操作。民國的政治家們隻能有樣學樣摸索前行。
各地的城市鄉鎮出現了許多拉票的競選人,他們帶著各自的助選團,敲鑼打鼓,沿街吆喝,江蘇共和黨眾議員王紹鏊回憶,“當時的競選活動,除了有一些人暗中賄選外,一般都采取公開發表演說的方式。我在江蘇都督府任職期間,曾抽暇到江蘇的蘇、鬆、太一帶作過四十幾次的競選演說。競選者作競選演說,大多是在茶館裏或者在其他公共場合裏。競選者帶著一些人,一麵敲鑼,一麵高聲叫喊:‘某某黨某某某來發表競選演說了,歡迎大家來聽呀!’聽眾聚集後,就開始演說。有時,不同政黨的競選者在一個茶館裏同時演說,彼此分開兩處各講各的。”
民國國會議場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華社院內。清宣統二年,在明清兩朝養象房舊地設資政院,辛亥革命後改為國會議場。現作為新華社大禮堂使用。
其實,當時的選舉招數與今日所見大同小異。比如提出自己的政見,按照當時局麵,大多十分空洞:對內閣製或總統製的各抒己見,對政府工作的批評或者支持,還有就是對競選對手進行一定程度的人身攻擊。
如清末有名的報人杭辛齋在浙江當選眾議員,但不久被人控告其吸食鴉片——法律規定吸毒者無參選資格。後來雖然證明這是誣告,但也可以看出,選舉製度下某些慣用的選舉手段那時候已經在使用了。
在這場選戰中,最辛苦的可能是宋教仁,這位國民黨的幹將在這次選戰中充當了“黨鞭”的角色,首先他推動了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1912年8月13日,國民黨發表宣言組黨。然後宋教仁對選戰通盤謀篇布局,派人到各省建立黨支部,作為地方選舉指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