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的形式
技能是人通過練習而鞏固了的一種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識的領會為基礎,由不會到會,由初步學會到熟練掌握的過程。在學習活動中,技能是學生掌握知識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技能的生理基礎是由於在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神經細胞之間形成了牢固的聯係係統,所以隻要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係列的動作便可以一個接一個地、自動地產生出來。
技能有利於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式以領會知識為前提,在形成中又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技能是進行學習的必要手段,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掌握技能也有利於學生智能的發展。學生掌握了技能,就能熟練地按合理的方式去完成某種動作或認知活動,這是培養人才不可缺少的內容。
技能分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兩種。
動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主要是肌肉運動和運動分析器的活動,如,操作機器、書寫、彈琴、打球、體操與實驗操作等等。
智力技能(也叫心智技能)是指完成智力活動的技能。所謂智力活動,就是指“在頭腦中進行的”活動,是借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默默地完成的。比如,解題、心算、閱讀、作文等屬於智力技能。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是智力技能的主要特點。
動作技能及其形成
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應該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要掌握熟練的技能。不僅要善於“動腦”,也應該善於“動手”,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一、動作技能及其作用
(一)動作技能的定義
動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運動技能。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寫字、繪畫、打字,音樂方麵的吹、拉、彈、唱;體育方麵的田徑、球類、遊泳、體操、射擊;生產勞動方麵的車、銑、刨、磨;交通方麵的騎車、開車、駕駛飛機等等活動方式,都是動作技能的範疇。那麼究竟什麼是動作技能呢?
關於動作技能,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克倫巴赫(J.Cronbach)認為:“最好是把技能定義為習得的,能相當精確執行且對組成的動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識的注意的一種操作。”美國心理學家伍爾福克(A.E.Woolfolk)把動作技能看作是“完成動作所需要的一係列身體運動的知識和進行那些運動的能力。”加涅認為:“動作技能實際上有兩個成分:一是描述如何進行動作的規則;二是因練習與反饋而逐漸變得精確和連貫的實際肌肉動作。”他們的定義,雖有合理的一麵,但沒有闡明操作性知識和活動方式的關係,也沒有明確指出操作性知識與因練習和反饋而逐漸變得精確和連貫的實際肌肉運動的關係。
究竟什麼是動作技能呢?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動作技能是一種習得的能力,表現於迅速、精確、流暢和嫻熟的身體運動的活動方式。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應將動作技能與不隨意的和反射性的動作區別開來。如在人的眼前出現輕微刺激,人能迅速作出眨眼反應,這種反應不是習得的,它不屬於動作技能。
動作技能總是包含精細的肌肉運動。動作技能既存在於要求使用某種裝置的任務中,如在繪畫、打字、打球、騎車和開飛機中有動作技能,也存在不要求使用裝置的活動中,如在練拳、競走、遊泳、唱歌、舞蹈等活動中也有動作技能。
(二)動作技能的作用
1.動作技能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及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是社會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人類變革現實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人們借助動作技能一方麵更好地適應社會,另一方麵更好地改造社會,它有助於社會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它將促進社會生活的發展。
2.動作技能是操作能力形成發展的重要構成因素。操作技能的掌握是要使學生形成順利地完成某種實踐任務的熟練的行動方式。這是培養人才的技術能力和才能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3.動作技能的傳授及掌握,構成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特別是各種職業教育過程中動作技能的掌握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二、動作技能的分類
(一)連續的和不連續的動作技能
連續的動作技能需要對外部情境進行不斷的調節,而且完成動作序列較長。如騎自行車、開汽車、舞蹈、彈琴、打字、滑冰等活動中需要用連續的技能。
不連續的技能隻包括較短的序列,其精確性可以計數。如射擊(射箭)、投籃、投標、舉重、按電鈕、緊急刹車等都是典型的不連續的動作技能活動。
(二)封閉的與開放性的動作技能
根據動作技能進行過程中外部條件是否變化,連續與不連續的動作技能又可分為封閉的與開放性兩種動作技能。如開汽車就是連續的開放的動作技能,因為汽車在行進過程中,外部條件不斷變化,司機要根據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操作。而撐杆跳高屬於連續的封閉技能,因為運動員每次試跳時,外部環境保持不變。射擊是不連續的封閉動作技能,而刹車是不連續的開放動作技能的典型例子。(見表10)
(三)細微型與粗放型動作技能
細微型動作技能是依靠小肌肉群的運動來實現,一般不需要激烈的大運動,而依靠比較狹窄的空間領域進行手、腳、眼的巧妙的協調動作。如打字、彈琴就是這類動作技能。
粗放型動作技能是依靠大肌肉群的運動來實現,執行動作時伴有強有力的大肌肉收縮和通過全身運動的神經—肌肉協調動作。如舉重、鐵餅、標槍就屬這類動作技能。
(四)徒手型與器械性動作技能
凡是依靠操作自身的機體來實現的動作技能都屬於徒手型動作技能。如跑步、自由體操等活動就是徒手型動作技能。
動作技能依靠操作一定的器械來實現的叫器械性動作技能。如打字、單杠、雙杠、高低杠等。
三、動作技能的形成階段和形成標誌
動作技能區別於智力技能的根本特點,在於這類技能是由一係列的外部動作構成的,是通過練習形成和鞏固起來的一種合乎法則的隨意行動方式。
(一)動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活動的定向階段
活動的定向是指學生對活動方式的了解,在頭腦中形成關於動作過程的映象,它是動作技能形成的首要環節。要達到學生對活動方式的了解,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和要求。
首先要做示範動作,要求示範動作一定要正確,開始時動作的速度不要快,先進行整體動作的示範,而後進行分解動作的示範,並對相似動作進行區分。
其次是對動作方式要進行講解。通過講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活動的結構,確切地了解活動的各個組成部分,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完成各個動作的方法和原理。為了充分發揮講解的作用,可以使講解與示範相結合,邊講解邊示範。
2.模仿動作階段
從反映論的觀點看,模仿是個體反映客體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對別人的行為、動作和心理活動的反映)。模仿是人們掌握動作技能的基本途徑,也是動作技能掌握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模仿階段,學生活動的速度和品質方麵,表現為動作遲緩,其正確性、穩定性和靈活性都差;活動結構上,表現為動作之間不夠協調,常有顧此失彼的互相幹擾現象,有時還摻進不必要的多餘動作,如初學寫字的人,手指緊握筆杆,麵部肌肉緊張,頭歪,眼斜,嘴唇噘起,舌頭擺動等;在對動作的控製能力方麵,許多動作經常要在視覺的監督下才能完成,不能分配注意;在對動作的自我感覺方麵,則感到緊張和疲勞。
3.動作的熟練階段
動作的熟練是通過多次練習而實現的。它標誌著操作技能掌握到了高級階段。由於熟練,使人對這種活動方式的意識控製水平大為降低。當動作達到熟練階段時,其動作表現為敏捷、正確、穩定和靈活;動作之間協調一致,多餘動作消失,動作係列高度簡化與壓縮,個別動作已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體係,動作間已形成穩固的順序性;視覺的監督作用大為降低,而動覺的控製增強,注意分配能力增強;此外,緊張感消失,疲勞的程度也相對降低。
(二)動作技能形成的標誌
動作技能達到熟練程度有以下四個標誌:
1.活動結構的改變
首先是實現了動作的聯合,即局部動作聯合成一個完整的動作係統。其次是不再出現動作之間的相互幹擾現象。再次是動作簡潔,多餘動作消失。如學生在音樂下做廣播體操,八節體操很順利、流暢地完成。
2.活動速度加快,品質變優
這表現在局部動作聯合成一個動作係統,在單位時間內完成動作數量增加,動作準確、協調、穩定和靈活。如武術、跳水技能的形成。
3.活動調節上視覺控製減弱,動覺控製增強
可以在不用視覺或少用視覺的條件下,完成一係列的連鎖動作。
4.意識減弱
動作技能達到熟練程度後,動作係統接近自動化。有意注意控製減弱,以致降低神經緊張,減輕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