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布局 商業布局
一、商業布局的內容和因素
(一)商業的一般特點
商業是商品交換發達的一種形式,是獨立於社會物質生產之外的一個特殊行業,是屬於第三產業的重要行業。其基本職能乃是通過商品的買與賣的經營活動,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媒介成商品交換。作為一個曆史範疇,它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又將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消亡。但它一經產生,即成為一個專門從事商品流通的獨立經濟部門,可以積極促進商品生產,發展商品流通,繁榮城鄉經濟,為城鄉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服務,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整個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說商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特殊經濟部門,是因為它具有與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是:
1.服務性
這主要是指商業在社會再生產中起著特殊的服務作用。社會再生產的整個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的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是起點,又是根本,它不僅為分配、交換、消費提供對象,而且決定著它們的性質、形式和發展變化;分配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中介,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紐帶;而消費則是終點,它完成生產,實現生產的目的,同時又再生產出生產的要素——勞動力、生產目的和生產積極性。
商業一般不屬於社會物質生產領域,卻緊密聯係著生產,商品流通離開生產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生產決定流通,但流通並非完全被動和消極,它對生產起著巨大的能動作用:一是對再生產過程能起到先導者和完成者的服務作用,前者是指在生產企業與生產過程開始之前,商業可以也必須為生產過程承擔配備物質資料(各種必要的生產資料)的服務職能;後者指的是商業把生產出來的商品通過流通環節轉到消費者(包括生產消費)手中,最後實現商品價值,商業通過實現流通過程對再生產過程所承擔的先導者和完成者兩種服務職能,把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結起來,使整個再生產過程得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為實現再生產過程的連續性起著保證者的服務作用,這裏所說的保證再生產過程的連續性,表現在保證生產企業的資金循環的連續性上。所謂生產企業資金循環的連續性,是指生產企業的資金運動需要順序地通過三個階段,即:由貨幣基金轉化為生產基金的階段;由生產基金轉化為商品基金階段;由商品基金轉化為貨幣基金的階段。這三個階段中第一、第三兩個階段是在流通領域中完成,亦即是由商業完成的。
三是促進生產的社會化和現代化。生產社會化是現代化大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生產社會化又是同發達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密切聯係在一起的。沒有社會分工,沒有生產社會化,固然不可能有發達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反過來,如無發達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也不可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的發展,不可能有高度的生產社會化和現代化水平。我國是一個商品經濟尚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成為當前改革經濟體製、改革工農業生產結構、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商業也不屬於消費領域,卻又離不開消費,商品流通若是不與消費緊密相聯,商品即會流而不通。
總之,作為從事商品流通的一個獨立經濟部門的商業,在整個經濟生活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是社會經濟運動中必不可少的必要環節。大力發展商業,促進商品流通,是把社會生產力向前推進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經之路。
2.遍在性
商業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起著特殊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它既與工農業等社會物質生產部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又同交通運輸不可須臾分離,故而哪裏有社會物質生產活動,哪裏便有相應發展規模、水平與設施的商業活動;同時,還因為商業還為整個社會的消費服務,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凡有人口、居民聚居之地,往往都有相應的商業活動。所以,從繁榮發達的大中城市到偏僻的農村地區,從經濟發達地區到經濟相對滯後地區,都有規模、行業互異、各具特點的商業中心、貿易中心及各類商業網點分布,形成普遍分布的顯著格局。遍在性也就成了商業有別於其它產業部門的一個特點。
3.綜合性
這是指商業具有多環節的綜合性。如上所述,商業的基本職能乃是媒介成商品交換。而要發揮好這一基本職能,則須依賴商業經濟活動所包括的四個環節——購、銷、存、調的有機結合。購進商品使商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乃是商業經濟活動的開始,它既為生產部門實現了商品基金到貨幣基金的轉化,保證了再生產過程的連續進行;又為商業部門執行銷售職能提供了物質基礎。
銷售是商品流通的終點,通過銷售,商品由流通領域進入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領域,它既最終實現了商品的價值,為社會再生產周期創造了更新的條件;又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故乃是最後一個環節。購是為了銷,銷是購的製約因素。因而從購銷關係看,應當是以銷完購,而不能是以購定銷。
存、調是指商品的調運和存儲,它借助各種交通運輸工具、線路及相應數量的倉庫來實現,這是聯結商品購銷活動的必要流通紐帶。因為購和銷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著相互背離的矛盾,一方麵購進商品,不可能立即銷售出去,總需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儲存過程;加上有些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亦要求保持有一定數量的商品儲備;而且為了不使供應中斷和應付臨時性需要,還須得有一個大於平均需要的儲備量。另一方麵,又由於收購和銷售在空間上的差距,使購進商品必須經過一個由生產地到消費地的或近或遠的空間轉移過程,即實現商品位置的轉移。唯有經過這種憑借交通運輸所實現的位移,商品才能最後送到消費者手中,實現商品的最終銷售。
可見,商業基本職能的行使,必須同時抓好購、銷、存、調這四個環節。如其中某一環節未能抓好,商品流通即會受到阻塞。這四個環節之間存在著互相促進、互相製約的多種組合關係,形成商業內部的流轉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決定性的環節乃是購、銷之間的接合部,即購銷環節的密切銜接。因為隻有把購銷緊密地銜接起來,才有可能實現商品可供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平衡,從而也才能發揮商業應有的職能作用。
再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這四個環節中,特別是交通運輸和儲存設施還不能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顯得尤為突出。交通運輸是加速商品流轉的前提。商品儲存則是調節商品流通的“蓄水池”,是保證商品流通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而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與國內生產、生活需要或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頗大,嚴重地限製著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發展。商業供銷倉儲方麵,我國多年來投資少,亦不適應客觀需要。例如,位於江漢平原的湖北荊門縣等素稱“糧倉”,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
1982年初全縣庫存積壓糧食達32700多萬斤,117個收購點全部滿倉,30多個倉庫超裝,有7117萬斤糧食不得不露天堆放。不僅有發生黴爛危險,且會影響到夏季糧油的收購。又如中藥材儲存,1978年與1965年比較,全國中藥材收購總值增加2.4倍,而倉庫僅增加20%。1978年,即因無倉庫存放而致使中藥材黴爛報損達3600多萬元!等等。凡此種種,從商業內部流轉結構來說,購、銷、存、調四個環節是須得緊密結合、環環相扣,而絲毫不能有所脫節的。從中可見,商業具有多環節的綜合性的明顯特點。
4.網絡性
這是指商業都必須綜合地形成一定的商品流通網絡。由於商品購銷活動的需要,商業部門須建立各種商業批發和零售企業網點,每個企業在空間形式上都表現為大小各異的點。憑借各種交通運輸工具、線路和相應數量的倉庫來實現的商品調運和存儲,在空間形式上除表現一定數量的點以外,更多地表現為聯結各個點的線。所有這些商業機構設施和憑借它們所組織的商品貨流,在空間上表現為星羅棋布的點和線。眾多的點和線之間的銜接,在購、銷、存、調各環節的運動循環中既互相聯係與製約,也相互交錯連結,於是綜合地形成了各地區和全國範圍內的商業經濟活動——商品流通網絡。構成一個多環節、多層次、經緯交錯的係統。大凡商業都必須綜合形成商品流通網絡,構成一個複雜的係統,這是一條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二)商業布局研究的內容和意義
1.商業布局的研究內容
所謂商業布局,指的就是商品流通網絡的地域分布與地域組合。作為經濟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的商業地理學,即是從地域的、綜合的觀點研究商品流通網絡地域分布和地域組合的形成、發展條件、特點與規律的科學。
商業布局研究的內容,一般包括有:商業布局形成、發展的條件(因素)、特點與規律;貿易中心布局;商業中心布局;商業網點(包括商業街、商業小區、零售商業網點等)布局;商品流通網絡的地域組合——商業的地域結構;⑥交通運輸的商業利用及商品調撥的合理區劃等。這裏必須指出,在關於商業布局應包括哪些研究內容的問題上,曾經有人認為還應當包括商品產、供、銷的區域分布與組合的研究。我們認為,生產確實決定著流通,商品的生產、供應和銷售乃是商業活動的對象和基礎,但這不宜列入商業布局研究的內容。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工農業等物質生產部門商品生產的地域分布與地域組合,長期以來已被作為工業地理、農業地理等生產地理學科研究的主題,不再列入商業布局研究的內容,有利於避免不必要的重複研究;第二,商品的產、供、銷地域分布與組合當然也是商品流通網絡布局的必要條件,雖不把它作為商業布局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也有必要把它作為商品流通網絡布局的經常必要條件之一來加以分析的評價。
2.研究商業布局的意義
商業布局的研究,既古老又新興。從其萌發到形成一定的體係,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進程,故堪稱悠久、古老;但就其現代科學的嚴謹程度來說,其研究尚屬十分年輕。
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取得許多進步,但受前蘇聯經濟地理學的影響較大,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裏,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和教學都局限於以產業布局為主,甚至以產業布局的研究替代了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全部,排斥了對包括商業在內的非物質生產領域的一些經濟部門布局問題的研究;再加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抑商傳統的影響,以及我們本身工作中的失誤所造成的影響,多年來沒有把商業工作放在應有的重要地位,商品流通領域迄今還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蓬勃發展,商品經濟日益繁榮。改革的潮流要求各門學科的研究麵向新問題,探索新路子。適應商業經濟新發展的需要,大力加強和深入開展商業布局的研究正愈益成為迫切課題。其意義表現為:
(1)有利於提高商品流通的經濟效益
誠如上述,作為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繼續,流通過程是整個社會經濟運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農業產品的收購、加工、調運、倉儲、批發、銷售,以及為社會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同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動息息相關。故而提高流通領域各個環節的經濟效益,即意味著社會財富的巨大積累和節約。這些年來,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主體的國有商業,在安排和保證市場供應、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等方麵作了大量工作,成績很大。但國有商業在利潤、費用水平、資金周轉等方麵,都還沒有達到曆史最好成績;有的行業和企業長期虧損嚴重,經濟效益不高。究其原因,雖則是多方麵的,但是商業布局方麵的不盡合理,卻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麵。須知空間布局是國民經濟中任何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側麵,商業的發展當然亦不例外,因而商業布局乃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們隻能認真地加以正視,而決不能回避它。如能按商業布局客觀規律辦事,便可取事半功倍之效,贏得上佳效益;反之,就往往事與願違,效益大大降低,所以對於商業布局,必須認真對待,加強其決策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