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革命之啟蒙(1 / 1)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辛亥革命時期,以字黃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

革命之動機

--與李貽燕等的談話

(一九一二年五月)

我革命的動機,是在少時閱讀太平天國雜史而起。又眼見韃虜政治腐敗,綱紀不修,官可錢買,政以賄成,而一般狗官吏又在虐民以逞,剝民刮地,舞弊營私,無惡不作,盜賊橫行,饑饉交侵,民不聊生,對外交涉,著著失敗,而那拉氏又竟發為寧與朋友、不給家奴的謬說,瓜分之禍,迫於眉睫,外人不以人類視我,益堅我革命的決心。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之後,起初他們的弟兄頗知共濟,故能席卷湖廣,開基金陵。不幸得很,後來因為他們弟兄有了私心,互爭權勢,自相殘殺,以致功敗垂成。我讀史至此,不覺氣憤騰胸,為之頓足三歎。因此我決心革命的當時,就留意於此。我當時聯絡的弟兄,以兩湖等處的會黨為多。這些的弟兄,大半是承太平天國餘緒的後人,我聯絡他們,首先引這事為鑒戒。告訴他們說:我們當革命黨,一要服從首領,二要弟兄們同生死,共患難,有福不享,有禍同當,不能有絲毫私意、私見、私利、私圖。我取名軫字,就是前車既覆、來軫方輶的意思。也就是我們革命黨弟兄,不要再蹈太平天國兄弟覆轍的革命要件。

(據李貽燕:《紀念黃克強先生》,載一九三九年十月三十一日西安《西北文化日報》)

黃興故居,湖南善化(今長沙)縣龍喜鄉涼塘。父親黃筱村清末稟生,設館授徒於桑梓,曾任地方都總,有產業,通達時務。

1874年10月25日,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軍事家黃興在這間房子裏誕生。

《經鏗黃氏家譜》。經鏗(今金坑橋),村名,屬長沙縣雙起鄉,距市區40多公裏,為黃氏宗祠所在,本縣望族。

黃興繼母易自易。黃興生母羅氏1882年秋病逝,繼母雖粗識文字,但頗有見識,支持黃興革命事業。曾任湖南民主第一女學副監督兼舍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