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貿流通業區位布點的梯度性及其動力機製檢驗
本刊特稿
作者:王
商貿流通業是與消費最直接關聯的產業之一,發展和提升商貿流通業是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如何推動我國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也成為當前國內學術界關注的課題。合理的商貿流通業布局,是決定商貿流通業良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空間布局特征及未來發展方向值得關注。具體地,需要引起關注的重點不僅包括商貿流通業的空間布局特征,還應探究是哪些因素驅動商貿流通業空間布局發生變化。
我國地域分布寬廣,區域之間發展差異明顯,如經濟發展水平、勞動資本要素等的區位分布都存在較明顯的梯度遞減特征。而商貿流通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又是依附於工業的,那麼商貿流通業的區位布點是否也存在梯度特征呢?本文將對此進行定量檢驗,同時檢驗這種梯度特征的形成究竟存在何種動力機製。
商貿流通業區位布點特征的模型方法
(一)理論模型
本文采用區域不平衡指數和地理聯係度指數,分析我國商貿流通業在區域空間上的布點特征及合理性。其中,區域不平衡指數、地理聯係度指數都用於衡量商貿流通業區位布點與區域人口布局之間是否存在均衡性。
區域不平衡指數在0與2之間,且該指數值越高,表明商貿流通企業網點的區域不平衡程度越高,與區域人口地理布局的協調程度也就越低。地理聯係度指數則在0與100之間,該指數值越高,表明商貿流通企業網點的區域平衡程度越高,與區域人口地理布局的協調程度也就越高。
(二)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06-2013年我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不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省級區域數據,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位布點特征進行實證。其中,商貿流通業態主要代指零售行業,即涉及商貿流通業的相關數據都是零售行業的相關數據替代。以上變量的數據來源為曆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國研網數據庫。
我國商貿流通業區位布點的梯度性分析
(一) 我國商貿流通業布點的總體狀況
雖然我國商貿流通業規模整體上得到快速擴大,2013年商品零售總額達到9.85萬億元,連鎖零售企業營業麵積達到7179萬平方米,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資源稟賦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也存在一定差異。計算各地區的人均商品銷售額。
我國人均商品銷售額的區域差異性較為顯著,而且總體上呈現了局部塊狀集中的特征。從大區域層麵來看,東部地區人均商品銷售額普遍高於中西部地區。從分省級地區來看,2013年我國商貿流通業空間密度最高的6個地區分別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和山東,都分布在東部沿海區域;而密度最低的6個地區分別為貴州、甘肅、西藏、青海、江西和廣西,絕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可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位布點呈現出明顯的梯度遞減特征。
(二)我國商貿流通業區位布點差異的均衡性
就三大區域人口分布現狀來看,東部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集中程度較高,而商貿流通業網店更傾向於貼近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因而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在空間上比較集中。那麼,我國商貿流通業布點的梯度差異相對於人口密集程度而言是否合理呢?本文通過計算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區域不平衡指數和地理聯係度指數,從宏觀上測度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的網點布局是否合理。
結果可知,2006-2013年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網點的區域不平衡指數都位於0.5與0.6之間,可見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網點區域不平衡指數的時間序列波動性較小,因此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網點在空間分布上處於較均衡狀態,即網點布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布局較為合理。另外,2006-2013年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網點的地理聯係度指數也都處於70與75之間,可見我國商貿流通企業網點地理聯係度指數的時間序列波動性較小,進一步表明我國商貿流通在區位布點上處於較均衡狀態。即雖然存在梯度差異性,但區域商貿流通業布局並沒有嚴重脫離均衡性。
我國商貿流通業區位布點特征的動力機製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擇與模型構建
借鑒Illeriss(1995)、陳培陽、朱喜鋼(2011)等人的研究,結合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與空間分布特征,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麵來衡量我國商貿流通業區位分布特征的驅動因素:經濟發展因素、市場需求因素、消費水平因素、城市建設因素、市場經濟體製因素。
商貿流通業的空間布局特征:仍采用零售企業的網店密度表示;經濟發展因素: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表示;市場需求因素:采用地區人口密度來表示;消費水平因素:采用地區人均現金消費支出額表示;城市建設因素:采用地區城市化率表示,即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市場經濟體製因素:采用市場化率表示,具體根據樊剛、王小魯關於市場化指數的計算方法,得到各地區的市場化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