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收入差距擴大與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
先驅論壇
作者:彭俊華 尹小勇
2012年我國收入最高的10%的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的群體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10年給出的結論是:中國收入最高的10%家庭與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組2012年1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的基尼係數為0.61,大大高於0.44的全球平均水平。社會學家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所作的社會問題綜合排序表明,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始終被公眾列為所關注社會問題的第三位。收入的巨大差距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矛盾加劇。黨中央和國務院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2012年將縮小收入差距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首要任務。2013年3月,公眾期待已久的《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總體方案》終於出台,但具體可操作性措施仍未製定。由於收入分配改革“牽涉到各種利益的博弈”,因此阻力很大,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對於收入分配問題,國內已有不少研究。綜合起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一)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適應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需要,先後在黨的重大會議上提出了“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作為補充”,“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等收入分配方式,這充分肯定了各要素對社會的貢獻和其自身價值。沒有激勵就沒有動力,在生產過程中,由於個人先天稟賦或後天能力不同,收入理應有別,這也充分體現了市場效率。“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絕對平均主義隻會導致人心懈怠,社會停滯。但過大的收入差距也會帶來社會不穩定、不公平。有研究表明,1989年我國靠勞動所得占國民收入比例為16%,2003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2%,現在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到10%左右。相反,資本所得占國民收入比例已上升到60%-70%,而知識、技術、管理所得占國民收入比例在20%-30%之間。由此可見,各要素報酬存在嚴重的不均衡,並有不斷擴大趨勢。
(二)城鄉、地區發展不均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
在世界各個國家的不同曆史時期,都會存在城鄉和地區收入差距。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為了優先發展工業,出現了“以農哺工”、“以鄉補城”的政策,因而造成工農收入巨大的剪刀差,人為拉大了城鄉、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之初,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這一差距又進一步拉大,因而出現大量農民湧進城市,中西部民眾湧向東南沿海地區的局麵。有研究表明,近三十年來,我國城市居民收入年增速在8%-9%,而農村居民收入年增速隻有4%-5%。根據累積效應,城鄉居民之間的絕對收入差距呈加速擴大趨勢。黨中央、國務院在20世紀末開始實施“兩個大局”的轉變,采取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部振興”等一係列戰略舉措,並取得了良好成效,東中西之間、南北之間差距在縮小。但老少邊窮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收入差距依然在擴大。
(三)行業發展不均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曆經多次改革,國企減員增效明顯,大多數實現了扭虧為盈,但其運用壟斷地位和國有資源取得的利潤上繳給國家的卻甚少,有些企業甚至在賬麵上仍然做成虧損,而員工的收入和福利卻遠高於其他行業和同地區其他單位。據報道,2006年中國建設銀行平均工資8.8萬元,已是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收入的4.78倍,此工資水準還要再漲3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9229元。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是證券業17212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活動業8767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運輸業7576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是木材加工及木竹滕棕草製品業15663元,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3.6%;紡織業16222元,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5.5%;農副食品加工業17559元,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0.1%。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之比為11:1。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紡織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分別為17.0%和11.1%;而受金融危機衝擊最大的證券、銀行和其他金融活動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分別為20.4%、27.2%和26.0%。顯然,壟斷是造成行業收入差距過大的根源。
(四)行業與部門內部分配機製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
即使在同一部門或單位,收入差距也不平衡。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2005年企業經營職位和一般職位間的收入差距普遍在20倍以上。機關、事業單位等部門體製內員工與體製外員工收入差距普遍在2倍以上。在電力、通訊、航空、石油、煙草、金融等國有壟斷行業這種收入差距更大。據了解,銀行業的行長年薪普遍在幾百萬以上,而基層職員的年收入卻隻有4-5萬元。2008年中國民生銀行行長年薪1748萬元。據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壽高管總薪酬分別高達6820萬元、3164萬元、1650萬元。2013年平安銀行行長年薪833萬元,居我國銀行高管薪酬首位。相比2013年國有大行的高管薪酬就低很多,工行董事長年薪為113.7萬元,農行董事長113.36萬元,建行董事長112.9萬元,交行董事長101萬元,而中行董事長77.71萬元。 在遭遇國際金融風暴、中國股市大跌下再融資風波、富通投資巨虧的背景下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的薪酬卻達到了6616.1萬元的天價,是普通員工收入的1100多倍。因此,在企業高管獨攬大權下,自己製定自己薪酬的收入分配製度必然遭到扭曲。
(五) 製度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擴大
製度性因素也加劇了我國收入差距的擴大,並且成為不合理收入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