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癡心的。可是,如果這些愛的表達方式不正確,如過高的期望,失望,嚴厲的管教,會導致孩子的反感,甚至成為巨大的負擔。
學生A
“我最怕我媽不滿的眼神,我總讓她失望,不是我成心氣她,是她無孔不入地提要求。比如她打來電話,我的聲音要是不響亮,她馬上不滿。她下麵要說的話和一臉怒氣我都能想像出來。她痛苦的眼神和不滿像一盆盆汙水,劈頭蓋臉朝你潑過來,不分場合地點,讓你自卑,讓你覺得對不起她,那可真是一把看不見的軟刀子,紮著你,讓你流血但不敢喊疼。”
我的父母對我的學習很看重,媽媽常在一旁唉聲歎氣,說她真是前世造孽生了我這樣一個兒子。但我自認為除了理科之外,我很多方麵都挺好的,尤其是人品。可現在這年頭誰還看人品呢?就說上星期六,我看到父親工作到很晚,周日早上就早早起床,給父母攤煎餅果子,給父親的那套放了五個雞蛋,給母親的放了三個。看到他們起床了,我靜靜躲在一旁等著他們表揚我懂得孝順。可哪裏知道他們竟然衝我大吼,說我做事情不考慮效果,誰能夠吃得了這樣的煎餅果子,就像我的學習一樣……沒有想到我的好心竟然落得這樣的結局。
學生B
還沒到五年級,思揚(化名)就早早地為擇校做起了準備。每個雙休日,她都要輾轉於多個教室,隻為一張又一張更高等級的證書,因為媽媽說“那麼多獎狀都是學校發的,將來擇校不管用,隻有希望杯、PET2等高含金量的證書才可能在明年小學升初中時,憑借證書數量和質量的優勢,爭得某些‘好學校’的麵試入場券”。像思揚這樣,為證章而奔忙的小朋友並非個案。最讓人感慨的一個例子是,一位孩子盡管手中持有41張證書、獎狀,可她的父親對孩子是否能進入好的初中仍十分茫然,仍然覺得女兒缺了奧數證書條件不夠“過硬”……
“其實我也不想考,其實我想多玩一會,可爸爸媽媽一直說,進不了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學,以後就會找不到工作……”今年才四年級的思揚耷拉著小腦袋,沒精打采地向記者解釋自己擁有20張證書、獎章和獎狀的原因。因為要考證,思揚已經很久沒過雙休日了。思揚的媽媽王女士給記者看了一張作息表:“周六早上思維訓練、下午趣味數學、晚上要到鋼琴老師那兒報到;周日一早學劍橋英語、下午去小記者班、晚上的時間則留給了快樂作文。”在這張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上,記者詫異地發現,不僅雙休日的日程“黑壓壓”一片,連周五放學後都被圍棋兩段輔導所占據。當問起比大人還要忙的小思揚“累不累、苦不苦”,她的小淚珠就撲簌簌地滑落,可嘴上卻很堅定地說:“一點也不累”。思揚說:“我23日要參加中環杯複賽、29日還有個七巧科技的比賽,現在一定要認真複習,爭取拿到好名次,給自己的簡曆上多加幾項漂亮的成績。”談及女兒的考證經曆,思揚媽媽王女士流露出了一絲無奈:“孩子就讀於向陽小學,周圍的小朋友都很優秀。女兒PET1級合格、幾塊金章,劍橋少兒英語1、2、3、4級等談不上出挑,加上學校年年給的獎狀,似乎競爭力還不夠,起碼得要有一個奧數競賽的名次、PET2級爭取跳過合格直接考出優秀……這樣一算,女兒現在努力考證如同‘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學生C
一位高三畢業生在寫給他的父母的信中這樣說:媽媽,過幾天高考就要發榜了,我非常感激您在高中三年中,特別是高三者一年中為我付出的辛苦。高三一年的艱辛總算熬過來了。現在回頭看看走過的路,似乎又明白了許多。為了我順利地升學,您、爸爸、弟弟對我照顧的無微不至,但是這種照顧去變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當時幾乎壓得我難以呼吸,從而幹擾了我的學習……您和爸爸不止一次在親友麵前誇獎我,表示希望我能考上北京大學。進入高三後,這句話就象千鈞之力向我壓了下來。我記得您和爸爸多次對我說:’小彥,一定要上北京大學。’……我多麼希望您們說一句:’考不上北大沒關係,別的學校也一樣出人才。’媽媽,您曾經多次詢問我為什麼眼圈發青,為什麼睡不好覺,我怎麼能說是您們的“信任”、“鼓勵”困擾得我思緒紛擾呢……我覺得好像背著石板去考試,心理負擔太重了。
學生D
太多的愛,我負擔不起,
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八雙眼睛盯著我,
叫我怎麼吃得香?
四個大人圍著我
叫我怎麼輕鬆玩耍?
你們拿著放大鏡和顯微鏡來注視我、觀察我,
叫我怎麼自由和快樂?
請允許我偶爾不想吃飯,
請允許我偶爾鬧點兒情緒,
你們不要那麼緊張,
那麼難過,
當遊戲中,
我處於弱勢,
不必那麼傷心,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請不要把我希望成那麼完美,
你們太多的關注,
影響了我體驗成長的喜悅,
你們太多的保護,
阻礙了我成長的腳步,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謝謝你們的愛,
可是,我更需要自由的天空,
請放鬆你們手中的線,
讓我自由飛翔吧,
請你們相信,
我能行,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給我適當的愛就夠了,
不要給我太多的愛,
把我層層包裹,
愛,是有重量的,
太多的愛,我負擔不起,
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
獨生子女政策從1979年開始在我國實施,至今有30年了。在這30年中,已經產生了幾代的獨生子女,由於獨生子女家庭隻有唯一的“獨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這一個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獨生子女的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已是多年來太普遍的現象。獨生子女家長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培養孩子成為眾人眼中的優秀的人是所有中國父母所夢寐追求的。有些家庭,甚至把希望全押在一個孩子身上,當然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調查發現,許多孩子的問題大多源自父母,尤其是媽媽。孩子的心理障礙、情感缺欠、人格扭曲等問題,很多源於家庭中母愛的扭曲和教育不得法。
媽媽們總是拿一個理想的目標來套不斷成長中的孩子,可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感情、獨一無二的人。母親將自己的教育理想統統投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成長的時刻表,不顧及孩子的個性特點,不自覺地重複著過激的、情緒化的行為,用各種方式催促孩子奔向那個目標。一旦孩子達不到,痛苦就會隨時襲來。為了擺脫痛苦,她們要遷怒孩子,把責任歸罪於孩子。
家庭教育中“女人式的痛苦”,就是這種主觀想像和客觀事實衝突造成的痛苦。這種女人式的痛苦,一直在媒體上泛濫,反映是情緒化的,缺少理性思考和自我反省。“徐力殺母”後,社會隻把目光集中在徐力身上,他是災難的製造者,而沒有理性的呼聲,來喚醒母親們自身的反省。
我們的主觀願望太強大,導致的痛苦也強大。現在孩子的好多問題,實際就一句話:父母不滿意,隨之而來的就是批評、指責、抱怨。像我一個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學,本來是件高興事,我祝賀她,可她一臉的不高興:棒什麼棒,又沒考上北大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