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我為什麼無法與孩子溝通(1 / 3)

現在的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為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讓家庭和諧、提高生活品質,也會使父母在教養子女上變得輕鬆許多,近年來,許多親子衝突的結果,造成了許多遺憾,更證明了親子溝通的重要性。如果說父母也是一種職業的話,那它應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因為它沒有崗前培訓,沒有崗中培訓,既不能辭職,也不能退休。做父母的憑什麼教育孩子?憑經驗嗎?哪裏的經驗?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首重在親子溝通的技巧。

案例1:無法與孩子溝通

15歲的王樂(化名)是某中學初三學生,性格內向。上周星期五離家出走三天被父母找回。3月21日上午8時許,他打開液化氣並喝了半瓶敵敵畏農藥自殺。幸虧被其舅舅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麵對如此沉默寡言的孩子,其父母傷透了腦筋。“我們到底該怎樣與他溝通呢?”

坐在病床旁邊流淚的王樂母親說,兒子今年15歲,在某中學上學。孩子平時性格內向,根本無法與其溝通。“我想和他聊聊,但他什麼也不說,真不知該怎麼辦,當大人的太難了,也不知道他這幾天幹什麼去了,為什麼要自殺……”

案例2

章先生,博士學曆,年輕時做過高校教師,後來下海經營公司,目前已經是某大型企業高管。兒子15歲了,在重點中學上初二。孩子在上中學前,有什麼事,孩子也願意和自己說,溝通一直比較好。自從兒子上了初中,章先生就發現與兒子溝通越來越困難,自己說的話兒子不愛聽,孩子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兩人經常為一點小事不歡而散。

最近,父子倆一起看電視,沒過一會兒,爺兒倆就開始有了分歧,兒子還說:“你懂什麼啊!”兒子摔門而去,留下章先生怔怔地站在客廳裏待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犯了什麼錯?孩子怎麼這樣對我?”“好歹我也是讀過書的人,怎麼與孩子的交流這麼困難呢?”

案例3

一個媽媽說:我孩子正在上初三,以前寫完作業主動讓父母檢查,學校的事情也經常和我們交流,近期經常流露厭煩學習,並且禁止我們進他的房間,學習從原來的中等生直線下劃,喜歡上網(玩遊戲)我們很難控製時間,現在跟孩子無法對話,說多了,大家就吵起來了,我一張嘴:你最近考得怎麼樣了?他就做出一個停止的手勢,連話都懶得跟我們講,哪還談得上交流?自己特要強,工作很出色,人緣很好,可怎麼也弄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跟獨生女的關係鬧得那麼僵?孩子現在根本不和我們說話,在房門口掛了個牌子:閑人免進!我們已經進不去了。這樣長久下去,孩子的學業必然會受到影響,我們該怎樣和孩子溝通比較好?

親子溝通障礙事出有因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並不是每個家長都知道該怎樣愛自己的孩子。有許多心力交瘁的父母在不解地探究:為什麼自己那麼關愛孩子,反而造成親子間更大的衝突與鴻溝?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親子間的溝通有了障礙。

一、家庭中常見的溝通困難

在家庭中經常出現的溝通障礙主要表現為一些不恰當的非語言溝通行為及不恰當的語言溝通行為。

家庭中情感的表達,大部分是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如身體距離、眼神的凝視等來傳達。在家庭中常出現的溝通問題是溝通時彼此眼神的接觸很少、臉部沒有表情、聲音很平淡,或是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不一致等。例如母親心疼孩子的食欲差不想吃飯,出去買了女兒最愛吃的炸雞翅,回家後卻對睡在床上的女兒用不情願的語氣大聲喊道:“炸雞翅買回來了,要吃自己起來吃。”事實上母親很關懷孩子,但是她這樣的溝通方式卻使她的心意打了折扣,孩子聽到這種遠距離的聲音和這樣語氣,可能也會忽略了媽媽的關懷和誠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之間的溝通,應特別注意語言和非語言的信息是否一致,而說話時如果眼睛不看著對方或臉部無表情,就會容易被誤會是在生氣或不情願。

而不恰當的語言溝通行為則包括了模糊的溝通以及過於概括化的陳述等現象。模糊的溝通如:爸爸對要出門上學的兒子說:你今天很不錯,這是一種很模糊的語言表達。有效的語言溝通一定要指定明確的“行為”所引起的情感反應,例如可以這麼說:“今天你不用媽媽叫你就自己起床,還把自己收拾得很整齊去上學,我覺得很高興。”

另外,在家庭溝通中要表達生氣、失望、怨恨等情緒時,常會出現過份概括化的語言,這種語言常常誇大扭曲事實而且對孩子的心靈帶有傷害性,例如孩子亂發脾氣,母親在批評她時說:你真是我見到的最不聽話的孩子,這種因為生氣之下說出來的話語,常造成孩子極大的挫折感,還常常可能增強她對家人的敵意。因此如果有時候必須給孩子一些在應當的批評時,應該隻提及事實本身,而不要涉及孩子的個性品質。

二、引發溝通障礙的原因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會出現上述那些常見的困難,究其原因,是在於很多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心態。下列這些情形,常常是引發親子之間溝通障礙的導火索:

1、命令、指揮、支配:

許多父母為了快速實現對孩子的管教預期,常以父母的權威去命令孩子行動。這種情況下的溝通是單向溝通而非雙向溝通,隻是一味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而不聽孩子說出自身感受及困難。例如當孩子不想吃飯時,父母的語氣常常是這樣的:我要你吃你就吃!不要講條件1、“現在就給我吃!一定要吃完!”,孩子雖然暫時屈服於父母的威權之下,但是也關閉了溝通之門。常常看到許多父母因孩子很聽自己的話而沾沾自喜,父母說一孩子不敢說二,卻不知道孩子很可能已悄悄為自己開辟了一條暗道,躲避父母的威權,乃至於誤入歧途,這是值得很多父母警惕的。

2、警告、威脅:

“你不聽話的話,給我試試看,不去洗碗的話,今天就不讓你看電視了。”這是警告、威脅的語氣。還有說狠話來威脅孩子:“再說就打斷你的腿。”“你死在外麵,不要再回來!”以這種強勢的手段來管教孩子,就和上一種方式一樣,短期或表麵上雖然可以看到孩子的服從,卻會逐漸失去孩子的心。

3、批評、斥責:

在時間緊迫的情形下,父母常常會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的期待而動怒,斥責孩子:“你怎麼動作那麼慢!皮又癢了是不是?”或是不尊重孩子,不給孩子台階下,批評他:“看看你這樣子,全身都讓我看不順眼!”。甚至是惡狠狠的辱罵:“死孩子,生了你,也不知道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孽!”父母宣泄怒氣的無心話語,會讓孩子感覺更大的挫折,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抵觸和逆反心理。

4、譏諷、挖苦、羞辱:

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望時,有時候父母會在一時衝動之下,以譏諷、挖苦、羞辱的語氣來表達失望,比如責罵孩子:“廢物,沒用的東西。”“我就知道你天生就是笨腦袋,不是讀書的料。”或是嘲諷:“上次兩門不及格,這次三門不及格,下次就可想而知了。”甚至指桑罵槐:“真是和你爸爸一模一樣,沒什麼出息。”一句無心的話,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使他失去努力的動力。

5、盤問、審問:

對孩子懷有成見或敵意。“又在騙我了,又在找借口了!”父母以嚴厲的口氣,像審問犯人一般問孩子:“你是不是在學校做了什麼壞事?為什麼這麼晚才放學?”這樣的話常見於緊張型的父母。不適當的盤問:“你出去幹嘛?和誰在一起?在一起做什麼?幹嘛不待在家裏?”因擔心而脫口而出的盤問,常讓孩子自認為自己在父母心中就是負麵的形象或對父母起反感,因而感覺受挫,進而放棄與父母溝通的想法。

6、訓誡、教條、矛盾:

這是傳統父母表達望子成龍的心情,急於向孩子說教的方式:“當一個學生就是要上學,難道你不知道嗎?”雖然這是父母在表達關心,但是教條式的說詞,並不能真的安撫孩子當下不想上學的心情,甚至會激起孩子的不耐煩和反感,無法解決問題。還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自身態度很矛盾:買電動玩具給孩子,然而如果孩子玩卻又罵他。

7、否定、拒絕、疏離:

拒絕孩子:“你的事我不管!”。疏離:對孩子漠不關心。或者把孩子總當小孩看,未能尊重孩子也是完整的個體,常會使用這樣的否定來回應孩子:“不要再說了!都是借口!每次總是會有一大堆捏造的理由。”關閉了與孩子深入互動的管道,當孩子不斷被父母否定,他也就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了。

8、比較:

“你看看隔壁的小明那麼乖,要多和人家學學,不要每次都讓媽媽沒麵子。”父母原本是希望鼓勵孩子,卻使孩子在比較中不斷失去了自信心,反而自甘墮落。

9、自以為是:

主觀性強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什麼情況時,總是自做主張為孩子下定論:“你一定是功課沒寫完,要麼就是和別人打架了,才不敢去上學,是不是?”讓孩子覺得百口莫辯、有口難言,或覺得挫折、不被了解,而懶得理父母。

10、宣泄委屈:

父母把所有的委屈一股腦兒向孩子宣泄:“我辛辛苦苦賺錢是為了什麼?怎麼生出你這種不長進的孩子?”孩子將同時背負自己與父母的壓力,一旦有一天承受不住而爆發,將更不可收拾。

孩子逆反始源於父母

現實生活中家長常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脾氣越來越倔強了,剛要說孩子幾句他就十分厭煩,想讓孩子這麼做他偏那麼做,不想讓孩子那麼做他偏與你唱反調。其實,孩子的這些逆反行為都是事出有因的,除了一些主客觀原因外,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當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