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迷途的羔羊(1 / 3)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將是一個很失敗的人,或許因為信仰是人生的精神目標。其實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好似沒有帆的船,也隻有擁有目標的人,才會使靈魂不再有漂泊的幸福感,因為信仰可以驅散迷霧讓孤獨走開,同時也可以讓真實的生命個體自然回歸。當今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滿足,可是,人們的幸福指數沒有提高反而還有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信仰,為人生意義而迷茫。因此,如何確立自己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是每個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案例1

我不願與人交往,在人群裏很孤獨,出來工作已有一年多了,沒有朋友,發現自己越來越迷失了,像一隻迷途的羔羊。盡管,想哭的時候卻大聲地笑著,告訴自己我很好,可是自己很清楚心情是多麼的抑鬱。我醒了,卻發現沒有了記憶,我不記得我是誰,不記得我從哪裏來。當時我很無助,很孤獨,甚至每時每刻都會問自己:“我是誰,我的過去是什麼,為什麼我會這麼孤單的來到這個世界上?”。姐姐說,我安靜的時候讓人害怕,拒人於千裏之外的力量讓別人無從走近。她說這樣的人會很孤獨。我不怕孤獨。我隻怕被別人看透活得沒有方向。看一篇文章,作者說他18歲的時候在想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說我現在17歲,我也在想兩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到哪裏去?我想用最生動的文字形容我此時此刻的狀態,可是我不能。紛繁蕪雜的世界,隻有一個人,一個沒有目標、沒有信仰的人孤獨的前行著,如履薄冰。“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往哪裏去?”這類問題一直在思考,沒辦法,思考了這麼久,從來都沒有答案。早春遲暮,落花流水淚如珠,幾多寒暑,總是夢斷天涯路。我想,自己在悲觀裏沉浸的太久了。

案例2

記得高三的時候(現在說來好像很久遠的感覺),在學校裏我最常有的一個姿勢就是低下頭,將視線埋進雙臂之中,我害怕看見別人充實的生活或是快樂講話的樣子,這些是我缺乏的。我害怕別人看見我思緒如浮雲般流轉的眼神,我不希望誰會看透我重重的心事,我始終努力活得大眾一些。可是即使這樣我麵對人群依舊恐懼。在他們麵前我隻得沉默,在他們麵前我不是我自己。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扶托不起的曾經……

我站在稀薄的回憶裏,一直沒能停止懷念。在時代經曆了如此的多變之後,我依然延續宛如當年北平學生的革命之氣,為了理想、為了信仰,不願意隨波逐流,不願意狡猾奸詐,隻想做一個最簡單的人,實現一個最鴻鵠之誌,追求一個最美的夢想。

我知道,我是一個流浪的藝人。穿梭於城市的街道,帶著並不很多的知識,在可能的場合去賣藝。不一定有人會欣賞,但是,為了生存,為了所謂的理想,我執著於自己的執著。在秋風蕭瑟的街頭,我會靜靜的去感受流浪歌手的歌聲,當狂風肆虐時,在他們被風淩亂的頭發和衣裳下,我看到了堅強的眼神。那裏,有我的影子。

我知道,我是一個孤獨的舞者。白天的喧囂,足以叫醒我身體每一個活躍的細胞,大腦始終支配快速的步伐和忙碌的身影。每一個夜晚,當一切的躁動平靜下來,心靈得以安靜,可以靜靜感受,感受自己。房間傷感的音樂,伴隨著夜的靜,和那一個孤獨的靈魂。

我知道我很執著,但我不知道是對是錯;我知道我很辛勤,但我不知道值不值得;我知道我很有誌氣,但不知道它是否會變成現實;我知道我在流浪,但不知道是否有人明白;我知道我很孤獨,但不知道是否會永遠如此。我知道我現在是什麼,但我不知道我未來要什麼;我知道自己從哪裏來,但我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裏去。

一切,一切,都隻會沉澱成為今生的困惑。一千年以後,世界早已沒有我,所有人都遺忘了我,那時紅色黃昏的沙漠,能有誰,解開纏繞千年的寂寞。

案例3

事實上,我很渴望友誼,渴望愛情,渴望溫暖,可是,我整天被一些無聊的問題折磨,就像戴上了手銬和腳鐐,跌進了萬丈深淵而不可自拔,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像正常人那樣交往,享受生活的樂趣。

我現在幾乎是接觸到什麼東西就會對這個東西產生窮思竭慮,想的都是些過去從來不想的問題,但現在卻自動的去想它,覺得想它似乎有些意義,又似乎沒有,說不清,但總覺得非要把那些問題搞清楚不可,否則的話就很焦慮,沒辦法帶著這個疙瘩去做其他事情,而且總是越想越多,越想越細,而且是越想越不明白……如我聽郭德綱的相聲,聽到“沒有這些優點當年跟兔子賽跑他就贏不了”這句笑話,誰都知道是在調侃對方是烏龜,一般人想到這一步就停止了,就理解了,就發笑了,然後就不會繼續往下想了。而我卻仍然要想下去:“為什麼觀眾會笑?是因為觀眾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為什麼觀眾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呢?因為很多觀眾小學時學過這篇課文,可如果有些觀眾沒有學過這篇課文呢……”就這樣別人不會去想的問題我卻要去鑽牛角尖。我鍛煉身體的時候,又對鍛煉產生了窮思竭慮:“我要舉啞鈴練手臂的肌肉,可舉啞鈴也同時會順帶鍛煉到胸肌啊,但我要練的是手臂不是胸肌,管他呢,隻要練到手臂就行了,練不練到胸肌我就不關心了”,可一舉啞鈴的時候,又想到了胸肌的問題。我進行心理調節的時候,又對心理學產生了窮思竭慮:當別人注意我臉上的瘢痕的時候,我就想“這世上什麼難看的人沒有啊?”,這樣想似乎會好受一些自信一些,但後來又想:“這種想法在心理學上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人會這樣想?為什麼人這樣想就會好受一些?這樣想正不正常?應不應該正不正確……”因為想不通這個問題,我對“這世上什麼難看的人沒有啊?”這種過去安慰自己的想法產生了不確定感,也就對自己這種自信方法產生了懷疑,導致了不自信。過去我沒有強迫思維時,隻要想想這句話就能有了底氣,可現在我想這句話時卻產生強迫思維,讓我感到焦慮和不能再從中獲得自信。我翻心理學的資料,看到討論某人心理防禦機製的內容“……投射——使內在的焦慮投射到外界去並見諸行動,衝動之後直接見諸行動——刻苦的經營行為,是患者的一貫行為特點;幻想——患者經常自己成為一名成功人士……”,看了這部分內容,我又對心理學產生了些困惑:心理專家將患者的心理解釋為“置換”、投射"、"幻想"等專業術語,似乎已經分析得很透徹很深層次了,但到底什麼是“經營行為”呢?他並沒有從心理學上去分析,什麼是經營行為?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為什麼要把這種行為叫做經營行為?還有“成功人士”,到底什麼是成功呢?為什麼這樣那樣就叫成功呢?為什麼人要做那種叫做“成功”的行為呢?心理學家解釋了嗎?這些問題他都沒有解決,他用沒有解決的問題來解釋患者的心理,是不是很荒謬呢?聯想到整個心理學,一方麵在研究“自我”、“本我”、“潛意識”、“心理防禦機製”等等這些很深層次的東西,對人的心理進行了一部分深入的分析,但它同時又是在結合著我們生活中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來解釋人的心理的,如“工作”、“學習”、“賭博”、“失戀”、“破產”、“車禍”等等,例如說某個人因為工作的困難而出現了抑鬱情緒,可心理學對這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作分析了嗎?它回答了什麼是抑鬱,可什麼是工作呢?人為什麼要進行這種叫“工作”的行為?心理動因是什麼?這些問題心理學回答了嗎?如果沒有,那心理學拿著一部分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和另一部分沒有解決的問題去解釋人的心理是不是很荒唐呢……

人類痛苦的根源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的痛苦並非物質的匱乏,身體的病痛或殘疾,而是精神的痛苦。常常有來訪者長歎一口氣,問我:“施教授,一想到出生前我不存在,死後我也不存在,我就非常痛苦,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提這樣問題的人大多數生活條件優越,地位較高,頭腦聰明。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民的幸福感沒有提高,反而下降的原因。人們富裕了,衣食無憂了,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追求理想和成功了,可有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無法回答,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的問題,思考這樣的問題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痛苦”。所以,古人雲:知識越多越反動,聰明反被聰明誤!當然,很多人沒有明白這個道路,不接受這個觀點。事實上,你稍微觀察一下,不難發現,周圍的人,智商稍微低下的人是沒有什麼煩惱的,盡管他們地位卑微,工資微薄,但他們很知足,不煩惱,其實他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更沒有學過什麼心理學的知識,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換一句話說,他們天生沒有自尋煩惱的能力!

蘇東坡曾感歎: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經常被提問“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這樣的問題,讓我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可是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一旦思考起來必然煩惱,然後迷失自己!在反複谘詢的經曆中,我終於悟出了一個答案,讓許多痛苦的人釋然,也讓自己解脫!那就是,人類是萬物之靈,但人類也是自尋煩惱的動物,探討“人活著有什麼意義”的問題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是典型的“自尋煩惱”!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這類“自尋煩惱”比比皆是!人類的許多痛苦不是肉體的而是精神的,是自尋煩惱的,如追求偉大的“理想”、“主義”;

渺小的“完美”、“公正”、“合理”,要麼在不切實際的空想之中痛苦,要麼在不切實際的追求中自我毀滅!

所以,作為個人,要有現實的追求目標,往大一點講,需要有理想和信仰。因為,人生若沒有理想,生活就像一壇死水,人就會在痛苦中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