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森田療法格言錄(2 / 3)

情緒為準則是指注意情緒的生活態度。情緒本來不受自己的意誌所支配。這種看重情緒的生活態度是神經質患者所共有的。森田療法要求對於不受意誌支配的情緒不必予以理睬,讓我們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當患者認為自己有病,並對症狀感到精神負擔時,醫生就告訴患者:“這不是症狀,隻是一種情緒”,能體現你的價值的是—行動和達到的效果。

目的為準則指不受情緒影響,注重於實現自己目的的生活態度。譬如外出去買竹子回來,當時的心情如何無關緊要,隻要把竹子買回來,也就達到目的了,這就是成功。如果沒有買來竹子,心情好與不好都是失敗。從這個意義上,森田努力創造一種辦法,讓患者盡量拋棄以情緒為準則的生活態度。

行動為準則惟有行動和這種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即使想法有多麼高尚,若是偷竊他人的東西,那就是盜竊;反之,即使多少想過壞事,若肯幫助別人,就會被看成好人。輿論的評價就是如此。這就是“與其想,不如做”。從這個意義省,森田對情緒要求即來之則安之,要為實現既定目標去行動的生活態度,稱作行動為準則。

天天是好日如果工作、學習一天之後,感到過得很充實,那就是好日子;如果沒能過得充實,那就是壞日子。至於這一天的情緒如何並不重要。

擺脫束縛

語言的束縛人們在體驗了某種經曆後,總習慣於用好與壞、正與誤、善與惡等詞語來評價它。其實事實就是事實,它並沒有好壞、正誤、善惡之分,這些評價都是人硬賦予它的。而這種評價恰恰阻礙了人們認識事物的真相。正如森田先生所說的那樣,“睡夢中的有和無,有無相加等於無;迷惘中的是與非,是非相加等於非,”因此在做事的時候,不要進行這種毫無著落的評價,隻有這樣才是脫離執著的方法之一。

理論的束縛中國教育缺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在這種教育環境中生長發育的孩子們,很容易出現理論主義錯誤傾向。一般來說,神經質患者這種傾向是非常突出的。神經質者出現緊張不安就是“理論主義的錯誤”。對這些緊張不安焦慮等症狀如果報對抗的態度,症狀就會加重,即可能進入惡性循環,會產生“負效應的努力”。與現實脫離的理論主義錯誤常將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以極快的速度拉向極端。因此,“解決實際問題,不能指望哲學,而要依靠實踐。當你偏向理論的時候,同樣的一件事情,愛和恨、善與惡,便都十分費解。但是,實際情況卻常常比想象要簡單的多,而且還能超越最難的理論。”

理論的錯誤和認識與實踐的規律

無善惡陷入錯誤思想後,由此得出的善惡觀,完全是虛偽的,人為捏造的東西。善必須是真的。如果從自己純真的原本狀態出發,其中則無善惡。

睡夢中的有和無,有無相加等於無;迷惘的是與非,是非相加仍是非所謂迷惘,就是執著於自己,不能正確地進行觀察思維。無論是注意或是其他活動,都必須是順應著當時的客觀情況,自自然然地流動前進。人們常常是從自己主觀願望出發,想要如此這般地硬加安排一番。由於未能照想象的情況進行,所以,往往又形成思想上的衝突,反倒陷入了思想矛盾,倘能順從個人精神上的自然流動狀態狀態就會既無衝突,也沒有痛苦了。

欲擁一波消一波,千波萬波相繼起脫離自我的客觀事物誰也能看清。自我判斷的時候因為是麵對自己本身,所以自己很難弄明白。因此依靠自我的了解是不能治病的。水麵上的波浪再也不能用自己本身的水波來消除。

思想矛盾(惡智)所謂思想矛盾是指“應該如此”的理論與“就是如此”的事實之間有矛盾。據森田說我們的主觀與客觀、情感與知識、理解與體驗經常互相矛盾。這是理性認識上的方法錯誤,它總是錯誤地認為憑著合理的、合乎邏輯的理性能夠解決不合情理的情感方麵的問題,並試圖解決這類問題。

切莫拘泥於理論切莫把自己的情況機械地與理論對照,勉強用它來校正自己那裏好那裏不好。最好切莫如此。但願能順應自然,保持安心經時度日的情緒就很好。要逐漸領會某種體驗,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如果把理論放在首位,就必然要陷入錯誤一味深入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