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轉納木措紮西半島
文化與宗教
作者:胡祖信
繼去年馬年轉了神山岡仁波齊後,今年羊年去轉了納木措紮西半島。納木措和瑪旁雍措、羊卓雍措是西藏三大聖湖,而納木措更是被譽為“天湖”。所以每年的四月到十月,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到納木措轉湖,若趕上羊年,景象非常震撼!他們希望能用自己的虔誠找到靈魂的歸宿。
◎轉紮西半島首先看到的是迎賓石,它們是納木措的門神。
在藏地有許許多多的佛教傳統從過去流傳至今,每逢十二年一輪的“馬年轉山、羊年轉湖”便是其中之一。據說,這是佛祖留給眾生的旨意。通過此種修行,可消除無量的罪障,增添修行的功德。
納木措的轉湖方式有兩種:一是轉島。從拉薩出發到納木錯紮西半島住下,然後轉紮西島和藥王山。按當地習俗轉島一定要轉單數,轉島7圈相當於轉湖一圈,島上有迎賓石、合掌石、善惡洞和紮西多波切寺等景點,然後在藥王山轉自己的年齡,自己多少歲就轉多少圈,方向是順時針。環島一周,大概要兩個小時左右。二是轉湖。按順時針方向轉湖,如果開越野車轉湖一周,需兩天時間。現在很多藏族人也不再徒步轉整個的納木措,然而紮西島是一定要轉下來的,然後在東紮西浴門洗臉,向納木措敬獻哈達。
◎繈繈裏的娃娃由母親背著轉湖,途中小憩。◎轉湖的同時也可欣賞美景,人在畫中遊。
傳說納木措是帝釋天的女兒、念青唐古拉的妻子。它們的形象分別是:念青唐古拉——頭戴盔甲,右手舉著馬鞭,左手拿著念珠,騎白馬;納木措——騰雲駕霧地騎著飛龍,右手持龍頭禪杖,左手拿佛鏡。念青唐古拉山在北方諸神靈中最具權威,它擁有廣大無邊的疆域和豐富的財寶。盡管其他版本的故事中,兩位神仙並非和睦甜蜜,念青唐古拉山並不是位體貼的好丈夫,納木措也會偷偷地幽會小山神。然而世間的人們總願相信美滿和天長地久,於是納木措與念青唐古拉山便成了萬年相守的模範夫妻,忠貞不渝的神仙眷侶。
◎合掌石也稱為父母石,象征父母親忠貞不渝的愛情。
轉紮西半島首先看到的是迎賓石,迎賓石也被稱作“夫妻石”,它們是納木措的門神。相傳納木措女神掌管著藏北草原的財富,所以當商販外出做生意時,必先來到此地祈求門神,在得到門神的同意後方可朝拜納木措,以保生意興隆。過了迎賓石,放眼望去,納木錯“頸湖”之稱果然不是浪得虛名,湖似碧玉,醉人心脾,向西北延伸,遠遠趕到天邊與它彙成一線,而西南麵,念青唐古拉群山則帖服地順著湖岸橫臥,主峰白雪瑩瑩發光,真像一位好脾氣的丈夫。
過了迎賓石就是合掌石,合掌石也稱為父母石。相傳它是父親念青唐古拉山峰和母親納木措女神的化身,象征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此掌為藏傳佛教寧瑪教派創始人蓮花生大師修行時合掌祈福萬物的顯像。在這裏看納木措,仿佛置身於一個藍色的世界,整個靈魂都被純淨的湖水所洗滌。淡藍、淺藍、灰藍、寶藍、深藍以及深邃如墨一樣的藍黑,這由淺而深的藍色,藍得清澈,藍得豐潤,藍得迷人,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藍色,水天一色,廣博無我!
再往前走就是善惡洞,在紮西半島最有名的洞是善惡洞,相傳隻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穿過。 藏傳佛教認為人無論做善事或惡事,上天是一定能知道的,就像鑽善惡洞一樣,無論胖、矮、高、瘦,隻要你行的正、走的直便能從此洞中過,反之就應當反省一下自己。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善惡洞隻是佛祖給世人敲的警鍾而已。
轉到紮西半島東麵,可看到8個天然岩洞及4處崖壁上的岩畫。大多數的岩畫采用紅色顏料繪製,少數則用黑色的顏料,其內容有耗牛、鹿、人、樹、鳥、太陽、塔等。表現題材為狩獵、舞蹈、征戰等。作畫方法為全體塗繪或粗線勾勒。紮西半島洞穴岩畫的年代被認定為在史前時期到吐蕃時期之間。
納木措中有大大小小18個島嶼,其中最大的5個被認為是佛教中五方佛的象征。湖畔有5個半島伸入水中,形態各異。湖的東南西北四方建有四座寺廟,象征佛法中的息、增、懷、誅四事業法。最後轉到納木措紮西半島東部的紮西多波切寺,至今香火旺盛,是當地信徒和朝聖者必去的神聖之地。
今年恰逢藏曆羊年,信眾們不惜長途跋涉,紛紛前往聖湖朝拜,以求人壽年豐,驅邪納福。作為普通人的我也轉了紮西半島,自然是無法真正明晰這深邃的佛教信仰的內涵,但這裏遠離現代文明的汙染,保持著良好的原始生態環境,以及留存於天地間的亙古之美,湖似聖水,足以洗滌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