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所見過的熱巴(1 / 2)

我所見過的熱巴

藏地往事

作者:加桑次仁

熱巴舞是由藏族“熱巴”藝人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由賣藝為生的流浪藝人班子來表演,一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成。據史料記載熱巴起源於公元十一世紀,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所創建。熱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巫術”和“圖騰舞”。它有悠久的曆史、獨特的風格、高超的技巧、風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麵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的精髓,從而成為藏族古代燦爛文化藝術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說起熱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昌都丁青、察雅、康沙、闊熱等地的熱巴,卻很少有人知道察瓦龍(擦瓦絨)與熱巴的那點淵源。察瓦龍鄉位於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東南沿線,梅裏雪山腳下。東南部與雲南省德欽縣、貢山縣相鄰,北及東北部與昌都市左貢縣相連,西部與察隅縣竹瓦根鎮、古拉鄉相連。察瓦龍鄉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環,這裏盛行著弦子、卓、熱巴文化。在一篇《熱巴藝人話熱巴》的文章中,前中央歌舞團副團長歐米堅參老人觀點是:熱巴的源頭是察瓦龍,然後慢慢北上傳到了昌都,最後在瓊布和丁青很好的傳承了下來。

後來,我的一位摯友有幸采訪到了歐米堅參老人,朋友把采訪的資料分享了給我,我才有機會詳細了解歐米堅參老人曾經流浪的人生。他老人家從小跟隨著父母各地流浪,在察瓦龍呆過八年,在那裏邂逅了熱巴,慢慢的喜歡上了這門藝術。在了解歐米堅參老人故事的過程中,我慢慢回憶起小時候村裏也有一對流浪藝人。

這對流浪藝人是一對老夫婦,老頭子身材高大,老奶奶瘦小,略微駝背。也許是因為未曾見過他們年輕時跳熱巴的風采,但就當時看使我很難相信他倆是跳熱巴的藝人。不過我的奶奶告訴我,他們倆的確是跳熱巴的流浪藝人,一直遊走在察瓦龍各地演出,後來路過我們村的時候剛好趕上解放,因此分到了田地,蓋起了房子,從此成為了我們村的一員。

奶奶給我講述了很多關於流浪藝人表演熱巴的故事,我知道了在察瓦龍有很多流浪藝人,也漸漸開始相信那對老人是很出色的流浪藝人,但是自我懂事起就從來沒見過他們露一手,或許是因為他們太老了,或許他們早已不再需要以此來維持生計。

那時候察瓦龍鄉在“撤區設鄉”前分為六個鄉,其中有一個叫門空鄉。門空鄉每年藏曆年的一月十號舉行歌舞比賽,我們村作為門空鄉的一部分,每年都要準備歌舞節目參加比賽。有一年,有人提出了學習熱巴的主意,村裏便組織了一些有才華的人前去拜訪這兩位老人,請教如何學習熱巴,兩位老人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如果是在流浪的年代,熱巴藝人很少把自己的藝術傳給別人,這相當於丟了自己的飯碗,不過現在年代變了,他們不再需要依靠這些絕活來維持生計了。

◎熱巴舞。孫明光 攝

熱巴對於當地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很多年輕人聽過卻沒見過,年長的人見過卻沒跳過。因為長期以來在察瓦龍一帶普遍認為熱巴是流浪藝人行乞的舞蹈,所以很少有人去學習和傳承。如今突然想把這門舞蹈搬上舞台,大家卻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了,連個像樣的道具都沒有。因此,在那對老人的指導下,大家把村裏閑置的木桶拿出鋸掉、包上羊皮、做成手持鼓,並畫上吉祥八寶的圖案;把樹枝壓彎成弓形做成鼓錘;扯下馬脖子上的鈴鐺當作手持鈴;用黑色和白色的羊毛編成花繩,下端拴上紅色的毛纓係在腰間……就這樣熱巴基本道具馬馬虎虎地張羅完畢,接下來就剩專心學習動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