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珠林寺
藏事寶典
敏珠林寺位於山南地區紮囊縣紮其鄉敏珠林村,坐落於一片山水環繞的穀裏,敏珠林寺坐西朝東,下麵為開闊的山穀,紮囊河從西邊流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敏珠林寺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六大寺之一,公元10世紀末由魯梅·楚臣西繞首創。1676年,五世達賴的經師—寧瑪派的一位伏藏大師—德達林巴·居美多吉在原寺基礎上重修擴建,成為寧瑪派弘傳南藏的祖寺。敏珠林寺1717年毀於戰火,1720年再度重建。現建築麵積約10萬餘平方米。
寺院圍牆為多邊形,在多邊形的圍牆東麵有大、小兩個門,院內有四座較大的建築,主殿祖拉康高三層,底層大經堂內有20根立柱,其中兩根高5.5米的立柱通向二層,殿內主供釋迦牟尼、八大弟子和護法塑像,四壁滿繪壁畫。經堂左右各有一個拉康和神殿。二層中間為天井,周圍有德薩、明久白珍、協熱、衛朗給和白瑪旺傑五座小佛殿,還有一些僧舍。第三層有德欽和喇嘛兩間小佛殿,其中一個佛殿內,繪有曆代著名寧瑪派高僧像。
敏珠林寺除了祖拉康外,還有曲果侖布拉康、卓瑪拉康等。其中曲果侖布拉康底層主供德達林巴的塑像,二層為寺院堪布的臥室,三層為袞桑頗章。在主殿祖拉康東北有鎮魔佛塔,底層主供強巴佛像。主殿北麵為桑俄頗章,主供四臂觀世音和釋迦牟尼佛像,在頗章第三層,有思輪拉康、東古拉康、德欽拉康、德欽陽子、銀塔殿、珠久拉康、丹瑪拉康和傑幫尼俄拉康。
◎敏珠林寺。
主殿祖拉康牆壁上繪有多頭多臂、麵目猙獰的佛像,這是寧瑪派寺院的一大特點。按藏傳佛教的解釋,這些忿怒恐怖的神靈,對敵人和惡魔都有強大的威懾作用,是寺院的守衛者,故有“護法神”之稱。這種造型粗放、誇張的神靈形象,是藏傳佛教密宗藝術的代表,與原始苯教藝術有著密切關係。
敏珠林寺是前藏寧瑪派兩座著名寺院之一(另一座為多吉紮寺)。因這兩座寺院所傳的伏藏不同而形成了寧瑪派的兩個小支派。敏珠林寺以傳授“南藏”為主,附帶也傳授“三素”(即:大素爾·釋迦迥乃、小素爾·喜饒紮巴、卓浦巴)以來所傳承的佛教經典。此外,敏珠林寺帶有濃厚的佛學院性質,寺中很注重佛教經典、文法修辭、書法、天文曆算、藏醫藏藥等知識的研習,並以文字書法優美而聞名全藏。敏珠林寺出品的藏香配方講究,選料精致,香味持久,具有多重藥用功效,享有盛譽。
北京的讀者來信希望了解有關紮倉的知識
紮倉指藏傳佛教僧舍或僧侶經學院,是大寺院中喇吉、紮倉、康村三級組織中的中間一級組織機構,完整獨立,有經堂、佛像、僧伽、法學係統,且有自己管轄的土地、屬民、莊園等,實際上就是寺院中的寺院。紮倉有大小、貧富之分,小規模的寺院隻有一個紮倉,內部經濟實力雄厚,組織機構也較完善,有專學顯宗的紮倉和專學密宗的紮倉,還有專學藏醫的門巴紮倉及研習時輪金剛和曆算的丁科紮倉。紮倉的主持人藏語稱為堪布。堪布必須具備格西學位,以及擁有較高的佛學造詣和資曆。其下設拉讓強佐(即堪布總管)、格貴(紮倉鐵棒喇嘛)、翁則、雄勒巴(教務主任)等職司,分管紮倉的政教事務。
◎紮倉。
河南的網友希望雜誌介紹朵瑪
朵瑪是藏語音譯,意為“食子”,是一種用麵團捏製的象征性的禮儀供品,上麵常飾有酥油花製成的彩色圖形。朵瑪的概念源自古印度被稱作“bali”的一種獻祭儀式。據記載,辛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苯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而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彩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這就朵瑪的最初起源。
朵瑪有三種主要形狀,一是供奉朵瑪,用於懷柔、增長及除障等世俗儀式。二是錐形食用會供朵瑪,精神祝福的儀式舉行後可以將其切開,分撒給參加儀式的人食用。三是最大的一種神靈朵瑪,需要單獨捏製,代表壇城的象征形式或符合某位獨特神靈的“口味”。有些朵瑪既小又單一,隻是一個基本的錐體或三角形金字塔,而有些朵瑪卻極為複雜,尺寸高達一人。
在藏傳佛教的宗教活動中,朵瑪用途頗廣,在供品中必不可少,還可作施食和驅魔武器之用。製作朵瑪時,所用的糌粑麵團中加入各種原料,在傳統上,要把糌粑粉、酥油和水揉在一起,內含“三白”(酪、乳、酥油)、“三甜”(糖蜜、飴糖、蜂蜜)和二十五寶瓶藥。在敬奉本尊神和怒相神時,要在上述成分中加入紅茶、酒、蒜和肉。朵瑪的裝飾極為奢華,包括一些用酥油花製成的朵瑪的圓形蓮花底座、六角形法源或帶台階的方形基座。錐形、金字塔形或心形朵瑪食子也經常飾有一些象征物,如:太陽、月亮。
◎紮什倫布寺僧人在製作朵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