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1 / 2)

“打到黑心的資本家!還我們工人的血汗錢!”

“辛辛苦苦二十年,居然連個說法都沒有,這還有天理嗎?”

“強烈要求政府有所作為,強烈黨委做出解釋,為什麼全廠被廉價的拍賣了??”

“放出我們被捕的六個人,不然我們就讓這小子活著出不了廠門!”

在甘涼省的省會城市甘州市的理縣,郊區座落著一家八十年代從山溝深處遷出的軍工化學廠,全廠在80年代至90年代曾經紅火過一段時間。特別是以化妝品為主的一係統日化產品在西北地區還小有名氣,也是當地的利稅大戶。

但到了90年代末期,全廠的產品越發的老化,換的幾任廠長按當地工人的話說:“全部的王八蛋。”個個撈起錢來特別來勁,工廠沒有整理好,這幫孫子個個得些實惠然後滾蛋了。

不過當時流行下崗改製的大潮,全廠成了甘涼省的一個改革對像,曾經跟香港還是台灣的一個外商合資過。然後不少人僅拿著張紙就被轟出了廠門,僅僅是得了個“以後績效好了再回來的”空頭允諾。

半死不活的過了幾年,外商居然把幾個還有名氣的品牌全部套現在自己的企業裏,然後拍屁股走人。當然也沒有忘記,臨走之前的幾年還搞了搬遷全廠從省城裏挪動到了郊縣,原來的那塊地皮被當成房地產高價賣出。那個台商和政府的某些人吃的是滿嘴流油,引得當時就爆發了全廠的集體上訪。

當然政府也頭疼這件事,最後暫掛在中國石油下麵,生產些附加品半死不活的過日子。但是再換的兩任領導,頭一個也不知道通過什麼手段把全廠背上了二億多的外債,最後雙規後也沒了音信。第二個倒是不太壞,是個平庸的老好人,成天就想著趕緊退休回家。

結果到了2009年,省裏聽說了湯氏集團下屬的“穩固特殊紙業(新材料)”公司打算在國內生產完全綠色環保的石碳紙。這種產品居說在歐美日本都快賣瘋了,完全的沒有任何汙染。被各個食品公司紛紛定為嬰幼兒的推薦包裝紙,可謂是前途極佳的一種產品。

最妙的是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沒有什麼汙染物提出,耗電耗水的比例都比較低。簡直就是一個天生的聚寶盆,在聽說這個信息後,主管的經濟的副省長立即親自跟湯氏集團進行了溝通,反複表示願意提供現成的環境和工人。

不過當時的黨為民不怎麼願意把工廠設置在內地,一是轉運成本高,二是萬一有事跑路時不方便。那如靠海搞點小動作容易?

因此這件事實際上一直在拖,不過黨為民還是兵分兩路,自己公司的人員主要跑桂西省。外麵暫時雇用的經理人一隊跑甘涼省,這樣起碼可以搞個貨比兩家。

這本是個穩妥的做法,但是壞就壞在了雇傭來的經理人身上,這位姓勾的經理在業界也算是小有名氣。多次參與了瓜分國企的盛宴,對如何以最低成本直接鯨吞財產擁有極其豐富的經驗。

這次是他直接參與的第二次大規模購買案,也是獨立執行的第二次。但同上次的那個小項目比,這次總共投資額度在10-20億人民幣的項目要大得多。勾經理也想通過這次的表現,拿下這家分公司的管理權。他早就調查過穩固紙業(新材料)公司的生產情況,對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充滿了信心。

為此,勾經理在這次收購案中竭盡全力,瘋狂的打壓價格,以圖以一個表現良好的開端討好上方。特別是原廠工人的數目上,他隻根據設計目標而來,因此過去的3000職工,最終隻保留700人。其他的,一律發一年的工資後全部解雇。

這個條件非常苛刻,原本省政府還指望著他們能夠重新保證大部分人的工作呢。剩下不多的人,能退休就退休,也就算完了,沒有想到穩固紙業(新材料)公司居然囂張到了這個地步。

勾經理並不驚慌,他知道現在的省化二廠已經停產一年,拖的時間越長自己的價碼越有利。再拖一年,這個廠一分不值。僅僅是利息,讓銀行找政府要去吧。

不得不說,他確實拿住了省政府的命門,耗了一段時間後。雙方條件是,下崗職工一律發三年的工資,以後有工作機會優先考慮他們。

最初工人們雖然不滿意,但是算了算每人有差不多十萬左右的補償,加上政府補助的幾萬,倒也能湊合著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