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是影響行為的另一種類型的個體差異,它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對待特定的人、群體、觀念、組織或事件的情感、信念和行為傾向性,它反映出個體的背景和經驗。隨著人格的發展,在組織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同事、朋友等強烈著影響著人們的態度。同時,態度與管理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一、態度概述

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態度(attitude)概念,是指個體自身對社會存在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定結構和比較穩定的內在心理狀態。卡茨(D。Kata )和斯托蘭德(E。Stotland)等人認為態度主要由三個成分構成,即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1]。對此界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理解:

第一,態度的對象是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指與個體有關聯的他人、他事、他物以及個體自身等具有社會意義的存在物。

第二,態度的構成具有一定結構。態度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不僅由多種成分組成,而且呈一定的結構。正因為如此,態度才具有一定的職能,對人的內潛心理和外顯行為起著動力作用。

第三,態度具有比較持久的穩定性,能夠持續一定的時間而不發生改變。態度的這種穩定性是相對而言的,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和在一定的程度上態度是穩定的。

第四,作為態度的心理狀態是內在的,存在於個體自身內部的,是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人們通常所表露於外的意見、看法、觀點、主張等,雖然反映和體現了個體所持有的對某事物的內在態度,但這隻是態度的表達或態度外化的產物,而不是態度本身。態度的外化是人的行為,態度對行為的影響。

在管理過程中,需要研究與關注的態度之一就是工作滿意感。米切爾(T。R。Mitchell)、霍爾湯姆(B。C。Holtom)等人的研究表明,安於組織管理環境的態度會同時帶來對工作的滿意感[2]。斯格特(K。D。Soctt)和泰勒爾(G。S。Taylor)的研究結果也證明,員工在工作中能保證出勤,可能與他們在工作中感受到高度的工作滿意有關[3]。通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態度與工作滿意度的密切聯係。因此,國外學者通過研究,提出了工作態度這一概念。奧瑞裏(C。A。O'Reilly)將工作態度定義為對工作環境因素的“積極與消極的評價”[4]。工作滿意感實際上就是被學者研究得最多的工作態度。

二、態度的特性

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態度具有如下幾種特性:

1.態度的社會性

態度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個體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個體在其後天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過接受周圍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不斷影響和習染而逐漸形成其對他人、他事、他物的一定態度。態度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及其變化充分體現了態度的社會特性。

2.態度的主觀經驗性

個體的意識世界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觀念的世界,它是在後天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各種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包括以一定的觀念形態而存在的信仰、價值觀、人生觀及其他各種思想觀念;另一種則是經驗的世界,它是個體在與周圍環境的直接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其中包括以一定的經驗形態而存在的認識、判斷、評價及各種體驗和感受。態度則介於這兩者之間,一方麵它與個體的觀念世界尤其是其中的信仰和價值觀保持有密不可分的聯係,常常反映個人所持有的各種思想觀念;另一方麵它又包含了相當大的經驗成分。因此,態度本身就具有了主觀經驗性。

3.態度的動力性

態度對個體自身內潛的心理活動和外現的行為表現都具有一種動力性的影響,同時對個體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個體對社會生活環境的適應也有這種影響,表現為一種激發、始動和調整、協調的作用。

三、環境因素對態度形成的影響

個體所持有的各種態度都是在後天的社會生活環境中通過學習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個體態度的形成一方麵要受到社會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另一方麵則是通過聯想、強化和模仿等學習方式不斷學習的結果。波替(R。E。Petty)和卡塞歐波(J。T。Cacioppo)通過研究表明,態度是可以通過學習而形成[5]。

1.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自個體出生之時起直至生命結束始終存在著。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社會規範、準則的要求和約束,各種思想觀念的宣傳和教育,風俗習慣的潛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進行的。社會環境對個體態度形成的影響常常表現為一種有選擇的影響,即隻讓個體了解或接觸事物的某一方麵、某一部分或某一種類,從而使個體形成一定的符合社會要求的態度。社會環境對個體態度形成的影響也表現為一種持久的影響,即這種影響無時無刻不在對個體產生著作用,而且這種影響是伴隨個體一生的。社會環境對個體態度形成的影響還表現為一種多元化的影響,即社會環境的不同方麵或不同因素對個體態度形成的影響往往是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對個體態度的形成來說,本質上是一種宏觀的影響,對人們的態度形成起著導向作用,因而對個體態度形成的要求和約束也往往是一般意義上的。

2.家庭的影響

對於個體態度的形成,家庭及父母的影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個體幼時在家庭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撫養對其態度的形成及以後態度的變化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早期形成的態度往往會一直保持到成人期,有些態度則可能會影響一生的發展。家庭及父母的影響還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以及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方式表現出來。家庭成員之間除了以血緣輩分為基礎的長幼先後的關係外,還包括有互相之間的情感關係,而這一層關係對個體態度的形成具有較重要的作用。情感關係較融洽,則互相之間的影響就較大,在態度上也易趨於相近或相同。此外,家庭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具有顯著的影響。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充滿民主、平等氣氛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與人相處的態度,學會采用平等的方式與人相處,用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