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心懷感恩,擁抱幸福(1 / 1)

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佚名

應該多行善事,為了做一個幸福的人。

——列夫·托爾斯泰

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在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也幫助了自己。

——愛默生

有一個女子剛剛搬了家,她的鄰居是一對貧窮的孤兒寡母。每天看著他們穿著粗布衣服衝她微笑,她就有一種眩暈的感覺,仿佛鼻尖都是他們家腐敗的食物的味道。

有一天晚上,他們那一帶忽然停電了,女子找到了蠟燭,點了起來。這時,敲門聲響起。她拉開門,看到門前站立著鄰居家的小男孩,滿是汙垢的臉上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撲閃撲閃,亮晶晶的。他怯怯地開口:“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天啊,這是怎樣貧窮的家庭,竟然連蠟燭都沒有嗎?我可千萬不能借給他們啊,萬一被纏上了,可怎麼辦呢。”

於是,她不耐煩地對男孩說:“沒有!”

小男孩聞言雙眼一亮,高興地說:“我就知道是這樣。”說著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媽媽怕你一個人會害怕,又沒有蠟燭,所以讓我送給你兩根。”

女子所有的防備在這一刻崩潰,她又自責,又感動,什麼話也說不出,隻好緊緊地抱著小男孩,感受著來自他的溫暖,以及心中洋溢的幸福。

一位哲人曾說:“所謂幸福,就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深愛你的人,一幫可同舟共濟的朋友。”感恩能夠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逐漸變得仁愛、寬厚起來。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世界裏,自然會感受到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和幸福。

從前,有一個遭受災難的城市,城裏的居民幾乎都忍受著難熬的饑餓。有一個善良的麵包師目睹了這一切,決定盡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於是,他召集了十幾個孩子,然後拿出一籃子麵包,告訴孩子們:“這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而且在饑荒結束之前,你們每天都可以過來拿一個。”

孩子們激動不已,瞪著籃子的眼睛發出饑餓的光芒。瞬間,他們蜂擁而上,搶了麵包就跑,他們甚至都忘記了向這位善良的麵包師說聲“謝謝”。

當然,也有一個例外,那是一個瘦小的女孩,她靜靜地站在外圍,等孩子們搶到麵包離開之後,她才怯怯地走上前,拿走那個大家留下的、最小的麵包。然後,她走到麵包師跟前,用她軟軟的聲音表達著她的感謝。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孩子們照例來搶著麵包師的麵包,然後轉身跑掉。小女孩也依然等到大家都走了,才走上前,拿起麵包,向麵包師道謝後離開。這一天,她拿著麵包回家,媽媽切開的時候,竟然從麵包裏掉出來好多嶄新的硬幣。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趕快去!”當女孩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後,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親愛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硬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一顆感恩、謙遜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的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傳說,感恩是一棵小小的嫩芽,在上帝造物的時候,它就存在於人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不小心地去嗬護它,它就不會發芽。如果感恩的嫩芽可以茁壯成長,那麼幸福、快樂、好運也將會緊隨而至,因為它們都是人類心田裏的小夥伴。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有一次家裏失盜,被偷去了很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趕忙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而且,我應該感謝那個小偷:第一,他偷去的隻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這是多麼幸運的事啊;第二,他隻偷去我一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也是最值得慶幸的,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我又有什麼好傷心呢?”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都是件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三條感恩的理由。感恩之心足以稀釋一個人心中的狹隘,更能賜予人真正的幸福。

感恩如同陽光一樣,能夠給我們帶來溫暖。不管我們從事什麼工作,不管我們是社會哪個階層的人,不管我們是貧窮還是富有,隻要長存一顆感恩之心,就會擁有一種美好的處世品格。自然而然地,我們的生活中便會出現一處又一處的動人風景。

心靈感悟

感恩,即樂於把得到幫助後的感激呈現出來並且回饋他人。那些隻知索取、不懂感恩的人,認為自己的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的,領會不到那些其實是生命的恩賜,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關愛,自然也就不會有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