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是慷慨、榮譽的最賢惠的母親,是感激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和貪婪的死敵;它時時刻刻都準備舍己為人,而且完全出於自願不用他人懇求。
——薄伽丘
友誼是美德之手段,並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費爾巴哈
如果說親人是不得不接受的人際關係,那麼朋友就是自己選擇的親人,每個人的朋友都是經過自己挑選得到的,在自己所遇見、相處過的人中,那些性格被我們所喜歡,思想和我們接近,興趣與我們相投的人,慢慢變成了我們的朋友,經過時間洗禮,最終成為生命中的長青之樹。這些常青樹並不需要旁人的肯定和支持,它隻是我們自己心靈的珍藏品。
老李是個古董收藏愛好者,從小就喜歡收藏,雖然他沒什麼專業知識,不過藏品也不少,其中他最喜歡的就是一個看起來年代很久遠的青花瓷碗,是很多年前在一個古玩市場淘來的。
因為收藏,老李結識了一個和他差不多年紀的人,兩個人成了好朋友,那個朋友也有很多收藏品。在一次討論中,兩人說起了自己最喜歡的收藏,那朋友說自己有一個淘來的瓷瓶,瓷瓶質地細膩、造型優美。於是老李慕名到他家裏去觀賞,一見之下,老李說自己有一個瓷碗,與之相仿,朋友開玩笑地說:“不如我們兩個人交換了吧,我們相遇,也是一種緣分呢!”
老李大笑起來,他也正有相同的想法,這兩件瓷器雖然形狀不同,但是都是那麼細致美好,就像他們十幾年的友情,於是兩個人交換了彼此最珍愛的藏品。
半年之後,某衛視的一個鑒寶欄目走進了大家的生活,很多藏品愛好者一窩蜂地去參加海選,老李也聽說了,家人和朋友們都力勸他也去參加這個節目,看看和朋友交換的這個瓷瓶是不是真品,前來勸說的人都快擠破了家門。
老李一直沒有答應,他在心裏默默地考慮著,直到海選快要結束的時候,他才堅決地說了兩個字:“不去。”果然,老李一直沒有去,他隻是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欄目的轉播,妻子在旁邊嘀嘀咕咕地說:“叫你去鑒定一下,你偏不去,說不定人家會去呢,這個換來的誰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老李知道這個“人家”是說他的朋友,那幾天他們沒有見過麵,隻是打過電話,可是誰也沒有說起鑒寶的事情,他很想知道朋友是不是會去,可是沒有問。
電視節目很快開始播放了,連續好幾天,老李一個也沒落的都看了,到最後,也沒有看到自己的朋友出現在電視上,朋友和他一樣,也沒有去。
那一刻,老李的心裏感到一陣前所未有的輕鬆和釋然,他知道,朋友肯定和他想的一樣:他其實很想知道自己的藏品是真品還是贗品,這是每個收藏者都一定會有的想法,可是如果他真的去了,萬一交換來的瓷瓶是個真品,朋友雖然不會把它要回去,可是心裏一定會感到不舍和惋惜;而萬一瓷瓶是個贗品,他自己心裏也一定會失望,因為自己交換出去的那個瓷碗說不定是個真品,說不定他會後悔當初不應該交換。所以不論怎麼樣,這件事都會影響他和朋友的友情。收藏品的真偽固然很重要,可是友情更重要。老李覺得,他不想把自己的友情放到專家麵前去讓他們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