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崇拜心理
自然崇拜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式。作為一種信仰的曆史形式,它是產生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甚至流傳至今、且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係至為密切的崇拜形式。中國民眾自古到現在一直存在著對由感官直接感覺到的自然力、自然現象及自然物的崇拜,通常簡稱為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態。它產生最早,持續的時間最長,甚至影響至今並且有人類的生產生活關係密切相關。
自然崇拜,是人類最原始的崇拜意識。原始社會初期對於外在自然環境充滿了敬畏感和神秘感。奔騰不息的江河,波濤不洶湧的大海,巍峨的群山,廣闊深邃的天空,春天的繁榮,秋天的蕭殺,烏雲翻滾,電光閃閃,大雨傾盆,彩霞滿天……這些能給人帶恐懼和喜悅的自然變化,這些與自身生存直接關聯的各種自然現象,是當時的人類難以從任何角度加以說明的,隻能加以人化和神化給以解釋。人化和神化的過程中,人們也就自然將其當作崇拜對象來崇拜。這種自然崇拜的發生,是與人類當時的物質生產活動和意識水平相聯係相一致的。
自然崇拜形式是一個十分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對天體、天象的崇拜,還包括對山石、水火、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的多項崇拜。凡大自然的生物和生物體的所有物種,都會以其特有的自然屬性引起崇拜。中國民眾自遠古先民起就對神密的自然環境及其息息相關的生態係統表現出崇拜的熱心,並以這種崇拜為起點,向對更廣闊的宇宙空間環境物象的崇拜發展。於是構成了自然崇拜形式的廣義疇疇。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已的、有無限威力的不可製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與其說是意識不如說是一種本能,或是本能性的意識。物我一體,天人不分,是自然崇拜的一種原始心態。
洪水在世界各地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多有涉及。在中國洪水神話中,葫蘆占有極特殊地位。聞一多先生曾通過對49個洪水故事的比較分析,認為當時的救生工具有葫蘆、瓜、鼓、臼、木桶、床、舟等7種。其中自然物占全部救生工具總數的57.2%。在7種工具總數的35件中葫蘆占17件,居諸救生工具之首。
關於對葫蘆的崇拜有以下的幾個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滔天,人都淹死了,唯有一對兄妹坐在葫蘆內活下來。在白胡子老人的勸導下兄妹結婚,才有了水族。《兄妹種瓜》的傳說中,兄妹以種植為生,從地裏收一個大葫蘆。一年之後,洪水淹沒天下,兄妹兩人。在水上漂了一個月,天下的人都死了,僅存兄妹兩人他倆經過種種曲折,結為夫妻,生下一石磨,後把石磨摔碎,石場變成許多人。《氏族來源傳說》中記載:天神阿白告訴人們天要下雨,地上漲洪水了,快把房搬到葫蘆附近。人們都不以為然,唯有阿布帖兄妹聽從了了,經過九十九天大雨,人們都淹死了,唯有阿布帖兄妹坐在葫蘆裏才生存下來,成為白族的始祖。涼山彝族傳說有幾兄弟在洪水中大多被淹死了,唯有小弟在白發老人的幫助下才生存下來,且與天女結婚。兩人種一株葫蘆秧,結了一葫蘆,丟在河內,乘著葫蘆到了東海。天神命螃蟹把葫蘆找回來,破開葫蘆,從中走出各族的祖先。滇東北的彝族還傳說遠古洪水泛濫時,伏羲兄妹躲在葫蘆內,才幸存下來,兩人結為夫妻,生三子,即漢族、彝族和苗族的祖先。
類似的傳說在拉祜族、哈尼族、高山族、黎族等幾十個民族中都有廣泛的流傳。這些傳說都說明,在洪水中利用葫蘆為救生工具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之所以對葫蘆情有獨鍾,與葫蘆在洪水中有求生工具的功能和葫蘆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是分不開的。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葫蘆就是原始社會人類的首要崇拜對象。
自然崇拜的淵源及發展
在人類初期,人的生命活動的維係和展開,完全是在一種半本能半自覺的狀態下進行的,當時所能運用的工具是極其簡陋的,所能索取的也隻是自然界中自生自長的植物和動物,這也可以稱之為是自然現成的維係生存的物質。這種自然現成的特質完全依賴大自然的恩賜。生活境遇如何、所獲食物的多少,是大自然說了算。這就迫使原始人類隨著植物、動物的分布而轉移,根本無力改變植物、動物的生態及分布,根本無力支配和掌握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出於對大自然的依賴和恐懼,尤其是對那些變幻莫測、捉摸不定的洪水、雷電、風雨、日月蝕等異常現象的恐懼感,逼迫人類不可能有認識這些自然現象的心理能力,而隻能采取一種類似於本能的辦法,將自己內心世界的體驗直接延伸到外部自然現象上去。把自然現象和自然物當作有生命的,有無限能力的對象。雖然這是一種擬人化,但卻是一種人類的能力根本不可比、不可攀,而隻能服從的一種擬人化,這樣對其進行崇拜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我國古代關於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就是對遠古時代人們對自然擬人物觀念的生動記載:當天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宇宙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好像一個大雞蛋。盤古就孕育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經過18000年。有一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什麼也看不見,看見的隻是漆黑粘糊的一片,悶得心慌。他覺得這種狀況非常可怕,心裏一生氣,不知從哪裏抓起過來一大把板斧,朝著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揮,隻聽得山崩地裂的一聲,混沌破裂開來。其中有些軟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了地。天地就這樣形成了。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盤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長,說是有9萬裏那麼長。他就像一根長柱子似的,撐在天和地當中,不讓他們有重歸於黑暗混沌的機會。到後來,天和地的構造似乎已經相當鞏固,盤古也因此累死了。他臨死的時候,周身突然起了大的變化;他口裏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雲,他的聲音變成了轟隆的雷霆,他的左眼睛變成了太陽,右眼睛變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流成了江河,他的筋脈變成了道路,他的肌肉變成了田地,他的頭發和髭髟須變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膚和汗毛變成了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等,也都變成了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圓亮的珍珠和溫潤的玉石,身上的汗也變成了雨露和某甘。總之,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使新誕生的世界變得豐富而美麗。
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在其《宗教的自然史》中這樣說過:人類“認為所有存在物都象他們自己一樣,於是他們就把自己內心意識到的親密而又熟悉的物質轉嫁到所有的對象上。”
《禮記》中有“祭天”、“祭地”、“祭時”、“祭日”、“祭月”、“祭星”、“祭寒暑”、“祭水旱”等記載,所有這些“祭”自然都是一種崇拜,即記載了我國遠古時期關於自然物崇拜觀念和實踐活動。由此看來,人類祖先一開始的自然崇拜對象主要是自然現象,如前麵所提的“天、地、日、月、星辰、洪水、雷電”等等。這是因為,當人來到世間時,最早關注到的是這些自然現象,因為它們在早期人類的觀念中是最令人費解的,最具威力的。
隨著人類物質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狩獵和采集業的發展,以及後來原始的種植業、養殖業的出現,人們的生產勞動對象直接指向動物和植物,生活的狀況也直接取決於對動、植物的獵取和生產狀況。這樣就使動、植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一般的自然現象中空現出來,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由於史前的人們看到別人造成的事件,如推動大石頭、拋擲石塊、射箭、鋸倒大樹等,於是他們就有理由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一定是由其他人或是人相似的精靈,因為就人們具有通過他們的活動產生結果的意誌和能力而言,這個不可見的存在物很象人類。正是這些精靈引起了人們感到恐懼而又帶來享樂的自然現象。因此,史前的人們就大膽地假定雷鳴、閃電、地震都是一種精靈所為。“萬物有靈論”相信,所有的無生物和有生物、生長的東西和運動的創造物都有一種生命的原則或靈魂。一切精靈都是以擬人方式想象出來的。因此,當一棵椰子果落在附近的地方,史前的人們不大可能說:“椰子成熟了,是采摘椰子的時候了。”而可能問:“是誰把它丟下來的?”當先民們在走路時,踢在一棵樹根上的時候,他們不會責備自己不小心,更可能是問樹根精靈為什麼出來抓他們,其解釋是:這是一種警告。這其實是一種認識上的需要:人們需要知道他們周圍發生了“什麼”,並且要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解釋包括把自然事件的起源置於超自然的存在和力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