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崇拜心理(1 / 3)

偶像崇拜心理

心理學認為,偶像崇拜是個人對其愛好的人物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它是青少年性格發展的標準方向,因為青少年的欲望行動不能隻指向父母及同輩人,也需指向偶像這些較遠的人。偶像崇拜是由圖騰崇拜和神靈崇拜發展而來,是把被崇拜的神靈偶像化,給他們塑造形象,並施以崇拜。

大量文物資料證明,在盧旺達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偶像,可能是最早的神靈偶像。當代的人們走進寺院廟宇中時,殿堂內的各種神像,也是古人留傳下來的各種神靈偶像。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當人們向偶像獻上豐厚的祭品頂禮膜拜時,不論懷有怎樣的意圖和目,心情都是十分虔誠的。這種對偶像的虔誠不僅能獲得一時的心理平衡,而且當離開殿堂,回到日常生活中時,在偶像麵前的虔誠的心情表達的某種希冀,仍然使內心感覺出一種平衡。

當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沒有被人們用泥塑、石刻或木雕現出形象的軀體時,人們各自心目中神靈形象一般來說是模糊的、不統一的。人們雖然可以相信這些鬼神的存在,並且有著巨大的威力,但並不能具體可感到相對統一。而一旦用物質材料將這些神靈塑造出來,就會產生更進一步的心理效果。神靈以偶像的形式存在於現實當中,這些偶像就能散發出某種神奇的力量。這種看不見的能量,實際上是人們心理意識的曲折反映。當人們在殿堂裏虔誠地祈禱時,一無所知的神靈偶像(塑像),正是通過人們的心理意識折射發揮出神奇的能量,人們就是借助這種能量來進一步安慰自己的心靈,預卜吉凶。而人們又根據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更加相信這些偶像的作用,即神靈的真實存在及其神奇的力量。

麵對具體可感的神靈偶像,人們分明清楚地知道是泥塑的、石刻的、木雕的或金銀銅鐵鑄造出來的,但這些偶像一旦樹立起來,就不再是普通的、毫無神靈之氣的泥、石、木、金銀銅鐵了,而是一方神靈,有一種為人看不見卻又能感覺到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尤其是一些偶像崇拜心理比較虔誠的人,更是相信那些神靈偶像懲惡揚善,解救萬民於苦海之中的神秘能量。而且還能感覺到,這些神靈偶像是在時時刻刻監視、評判著自己的善惡功過,而且可能會隨時隨地降災或賜福。

是的,有些偶像崇拜心理比較虔誠的人,會真的感覺自己默默表達的某種欲望和希冀,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了現實。而且還時常可以聽到人們有根有據地講述,甚至舉出親身經曆的事情來加以佐證。這些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偶像崇拜心理的反映。

偶像崇拜剔除了自然崇拜的因素,表現出的崇拜心理基本上是人對自身的靈魂、祖先的崇拜。又由於偶像是神靈造形,便被認為有神靈附於其身。這既能讓人們製造偶像,又不允許人們隨意褻瀆偶像。由於偶像具有了人的形象,使人們自我的神靈崇拜在內容和形式上統一起來,更增加了崇拜心理的直接性和嚴肅性。再加之偶像造形經過了藝術的虛構和誇張,使偶像更加增強了可信性(藝術虛構和誇張的本身就是對偶像的一種再創造,而且是一種符合心理要求的再創造),這就使偶像有了空前的威懾作用和讓人信仰的力量,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崇拜心理。如果說現代人在搞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那麼偶像崇拜則是人類最大的一種公式化、概念化。

偶像崇拜心理衍化過程及心理效應因素

*偶像崇拜心理衍化過程

偶像崇拜心理是在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心理基礎上發層起來的一種崇拜心理,而且在其衍化過程中,是與圖騰崇拜和神靈崇拜交織在一起,共同促進和發展的。

從舊石器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偶像看,先是動物的居多,逐漸有人獸合一的,或半人半動物的。而到後來,更多的是人形的。

伏羲和女媧在漢代時,其偶像形象是人首蛇身的造型,經過漫長的歲月,到了唐代,則從人首蛇軀變成了完全的人形。這種變化是以其社會原因作為基礎的。

從漢化到唐代的漫長歲月,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在這一雄渾的背景下,優羲和女媧的關係從兄妹、君臣變成了夫婦和人類的始祖;從人首蛇軀變成了完全的人形。與此進程同步,出現的是他們神話地位的不斷升高。伏羲在漢代以後受到越來越盛的崇拜,在從李唐王朝至清代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裏,他在國家祀典裏占有穩固的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形偶像越來越多。這表明,在偶像崇拜的意識中,人類對自身神靈偶像的崇拜,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獲得了主導性的地位。這其實就是朦朦朧朧地透露出,人類對異已力量的神化在逐漸減弱,而逐漸開始對人自身的關注。

在早期的偶像中,以女性形象為主的傾向也是異常明顯的。現在發現的最早的人體浮雕偶像,是法國洛塞爾執牛角裸女像,距今約3萬年。與之稍晚一些的另兩具裸女偶像是“溫林多府維納斯”像和法國加龍洞穴中的裸女像。在中國遼寧喀左東山嘴出土的紅山新石器時代的裸女像也與洛塞爾女像有近似的特征,隻是後者為主體偶像。這些神靈偶像與現代原始部族雕製和供奉的女神像,在造形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十分注意突出女性的乳房、腹部、臀部等第二性征的部位。這又向人們表現,神靈偶像之多為女性,反映了當時婦女在社會、經濟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在母權社會中,人類隻知其母,難知其父,女性偶像也就當然要占居主導地位了。至於突出女性的第二性征部位,這直接反映了人們對女性生殖功能的崇拜。人們體會到生養自已的女性及其特殊部位的依賴關係,故而突出這些第二性征部位。這是人們對生命生產的崇敬之情。同時,神靈偶像中以裸女為多且突出共生育功能的特征,是原始人類對生命生產與物質(動、植物)生產的一種聯想,以此祈望豐產、豐收。因此說,從一定意義上講,女性神靈偶像的崇拜,又是對“豐產女神”的崇拜,是從功利意義上去崇拜自己的祖先的。

隨著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的轉換,男性神靈偶像逐漸增多,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日趨多樣化。與女性偶像增多,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日趨多樣化。與女性偶像相比,後來居上的男性偶像的造形,添加或突出了生產勞動、為社會事物等方麵所需要的神奇力量的形象。如能驅除邪惡的凶惡麵貌,能戰勝一切的具有三頭六臂的超人形象,能呼風喚雨、移山填海的神奇形象。到了後來,神靈偶像上又添加了各種各樣的靈物、法寶等。

偶像崇拜同靈物崇拜有許多方麵是相似的,隻是偶像崇拜的對象是經過人工加工,把神靈形象化、固定化而已。經過人工加工之後形象化了的崇拜對象,確有使人對神靈威力加強信心的作用。

對崇拜偶像的阿拉伯人來說,一個最古老的普遍受到崇拜的對象黑石,它安放在麥加的一個叫做卡巴的聖堂裏。西爾弗斯特·德·薩西說,很可能這塊黑石是一塊隕石。這塊隕石是神聖的,披著蘇丹王年年給它奉獻的黑色外衣。它約40英尺高,有兩圈環形柱子,有幾排花燈和精致的裝飾品。在夜晚,這些花燈被點亮,在星光下閃閃發光。這是最古老的過去的一個真正的遺跡。它是所有伊斯蘭教徒的朝拜方向。從德裏到西非的整個穆斯林世界,無數祈禱者的眼睛每天五次朝向它——人們居住處的一個最高貴的中心。

偶像崇拜的對象是發展的,有些地區後來甚至出現了同僧侶相合的偶像,例如有一種巨大的、中空的偶像,人們在向它供奉主祈禱時,藏在偶像裏麵的僧侶代替偶像對供奉者提出的要求進行答複。這種作法無非是企圖增加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心理。這種作法與後來主教或牧師在密寶中與信徒交談可說是一脈相承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偶像崇拜的發展曆程和承傳關係上。

偶像崇拜除了人工塑造出來的統一的、固定化的崇拜對象的物質形象外,還有一定的統一、固定化的儀式相隨。這既可以看作是與偶像相配套的一種形式化、程式化的內容和形成,又可以看作是對偶像化的一種維護。很顯然,隻有偶像是達不到對偶像化的一種維護。很顯然,隻有偶像是達不到對偶像崇拜目的的,隻有通過這些隻有少數人掌管的儀式規定,才能溝通崇拜者與崇拜對象(偶像)的關係,才能真正達到偶像崇拜的心理目的。

作為當代人來說,對於神靈偶像的崇拜已經成為曆史。但是,由於神化英雄崇拜心理的出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對偶像的崇拜並沒有絕緣,仍然有種斬不斷理還亂的情緒纏繞著人們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在適當的社會環境下,又會成為一種急劇膨脹的心理。有時,這種心理會上升為一種瘋狂的狀態。

當然,當代人為自己所崇敬的人化英雄人物塑造平麵或立體形象,一方麵是對他們的緬懷和景仰,同時也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但是,由於傳統的偶像崇拜心理的影響,也就或多或少地存有將這些人化英雄作為偶像來崇拜的心理。這種心理如果僅僅是曆史性地遺留下來的一種傳統,倒也無妨。如果發展到人為地加溫升熱,其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偶像崇拜的心理效應因素

偶像崇拜心理能夠產生主宰人類命運的神奇力量,除了有其意識、觀念、政治方麵的因素外,其直接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否定的。這種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在記述崇拜心理來源時所談及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人們在潛意識作用下認識事物的一種規律。在偶像崇拜心理中“暈輪效應”的特性又集中地以“杯弓蛇影”本來是個著名的寓言故事。說的是應彬在汲縣任縣令時,一日,縣主簿杜宣前來拜見,應彬請他喝酒。此時,北麵牆壁上懸掛著一張紅弩的影子恰好照在杜宣手中的酒懷裏,形狀如同一條蛇,杜宣心中又害怕又厭惡,卻又無法推辭,不得不喝下了這杯酒。杜宣回去後,當天就覺得胸腹疼痛難忍,以至日後飲食不進,身體一天比一天衰弱。他請了許多大夫,用各種方法治療,都不見效。後來,恰巧應彬有事路過杜宣家進去看望,見他十分瘦弱,便問是什麼緣故。杜宣此時再也不想隱瞞,隻好實說實說:“我厭惡酒杯裏的那條蛇,它進到我的肚子裏去了。”應彬當時心理很納悶,回到了縣衙門,想了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無意間一回頭,看見了牆上掛的那張弩,一下恍然大悟,心想一定是它在作怪。應彬派人到杜宣家,請他到原來渴酒的地方,重新擺上酒。這時,酒懷中又出現了蛇的影子。應彬對杜宣說:“那是牆上弩的影子,並沒有其他的東西在作怪。”杜宣這才一下消除了疑團,非常高興,病也從此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