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推崇中國風格的建築大師(1 / 2)

貝聿銘:推崇中國風格的建築大師

2001年,一名西方記者向眾多中外建築師征詢他們心目中最佳的五個現代中國建築,他們中的大多數根本不認為在中國能找出五個像樣的現代建築,然而所有人都毫不猶豫地提到了香山飯店。

他的設計者,是華裔美國建築師貝聿銘。這雖然不是建築史上最偉大的名字,但無疑是世界範圍最為大眾熟知的明星建築師,在中國他更是家喻戶曉。

他的作品總是處於公眾注意的焦點——巴黎盧浮宮擴建在法國的遭遇和埃菲爾鐵塔幾乎完全一樣,先遭到憤怒的抵製,而後又被無節製地讚美;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為他贏得了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策建築獎;形態如春筍的中銀香港大廈,已經成為香港的象征。

香山飯店是他在中國大陸的第一件作品。這座350個房間的酒店以中國庭院式風格建成。它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築的輪廓,大堂像一個中國庭院。在香山飯店,西方現代建築原則與中國傳統的營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氣質的建築空間。

1979年,香山飯店的設計和建成,引起中國建築界的強烈震動。

在這個所有的建築師都在向西方看齊的時代,貝聿銘想通過他的設計提醒人們:中國的傳統中還有如此寶貴的建築風格與技藝,需要被我們保存和延續。他希望為新一代的中國建築師發展一套自己的建築語言——亭台、屏風、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這些中國人擅長的空間處理方式,在貝聿銘看來,與西方的鋼鐵、混凝土和玻璃同樣強有力。

香山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在它開業7個月後,貝聿銘獲得了普利策建築獎。他將獲得的10萬美元獎金,捐作中國留學生“遊學基金”。1990年退休之後的貝聿銘,還與著名華裔音樂家馬友友共同牽頭組織了中美文化交流組織“百人會”,為增進兩國的交往不遺餘力。

貝聿銘小傳

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

1918年其父貝祖貽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

1940年代,由於戰爭,貝氏在父親規勸之下滯留美國,在一家以混凝土見長的工程公司工作。

1942年,至哈佛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學位。入學不久即輟學,工作於國際研究委員會,主要工作是摧毀德意誌境內的橋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貝氏開始他未竟的學業。因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優秀成績,尚未獲得碩士學位就被哈佛設計院聘為講師。

1958年貝氏成立了個人的建築事務所,開業以來幾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築界的注目,獲得榮耀。1978年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獲普利茲建築獎。

1979年完成香山飯店設計。

1982年設計香港中國銀行的中銀大廈,是貝氏所有設計方案中最高的建築物。

我們時代的建築

constructions of our time

三峽工程

它是超大型建築工程的最佳例證。一座3公裏長、185米高的大壩將長江攔腰斬斷,在長江上遊形成了一座長達600多公裏的巨型水庫,120萬人因此而遷徙。醞釀了70餘年終於開始建設的三峽工程,是長城以來最龐大的中國建築工程。它的設計發電能力相當於18座核電站,中國年發電量的九分之一。工程師說,通過它,萬噸巨輪可以直達西部腹地,為西部經濟的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前景。三峽工程,無疑是近二十年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