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城口特支與張景嶽之死
崢嶸歲月
作者:岩鬆
1929年3月的一個早晨,天剛亮,灰蒙蒙的雨霧籠罩著四川省城口縣城(今屬重慶市)。幾名荷槍實彈的國民黨士兵押著一位中年人從縣監獄出來,經過城內狹小的石板街道,向西門走去。被押人麵帶笑容,邊走邊扣長皮袍上的布紐扣,問押送的士兵:“把我往哪裏送?”
“放你回家,送你下河街。”押送士兵狠聲狠氣地板著臉回答。
城內起得早的居民看到這情景覺得不像是釋放犯人,暗暗為被押的人擔心。
一行人走出西門,押送士兵便要被押人朝小北門方向走。被押人遲遲不願動步,荷槍的士兵硬推其向右走。剛走到祖始貫後牆,埋伏在城牆上和周圍的國民黨士兵一齊向被押人開槍,7顆子彈射進了被押人的身軀,鮮血浸透了長皮袍。他倒在城牆下的小路上,斷了氣。
城裏的居民聽到槍聲,跑去一看,才知道是縣裏赫赫有名的張景嶽被縣長兼清鄉司令鄧占雲派人殺害了。
正氣凜然的張議長
張景嶽係城口縣厚坪鄉楊家壩人,生於1884年。自幼好學,為人直爽剛毅,扶弱抗強,敢與惡勢力鬥爭。
民國初年,張景嶽任城口縣議會參議員、議長,為維護地方建設和為民請願,曾多次秉筆直書,同封建官吏展開唇槍舌戰,為老百姓利益據理力爭。
1920年,一個姓李的團練局長貪贓枉法,老百姓怨聲載道,張景嶽一氣之下,寫了一幅對聯帖在團練局的大門上:“眼前諸公貓公狗公饕餮公,公而不公,公心安在,公道安存,每日借公肥家濟;團練總局煙局酒局百貨局,局又設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何時結局享太平。”過路的人看到這幅對聯點頭稱好,捂著嘴暗笑,使得姓李的局長十分狼狽,對張景嶽恨之入骨。
張景嶽的侄女婿陶遠定,是楊家壩出名的土匪,經常擾得老百姓不得安寧,民憤極大。張景嶽聽到百姓的申訴後極為氣憤,便以議長身份組織縣警備隊和民團,將陶遠定逮捕處決,並獎勵有功人員每人一塊銀元和一根纏頭絲帕。當地百姓稱讚張景嶽不徇私情為民除了一害。
1921年,張景嶽聯合幾位副議長寫了《城口縣兵匪苛政》一文,上書東川道道尹公署,要求減免兵稅,呈文稱:“民國成立,百廢維新,前清製度雖略有因革損益,而唯取民丁糧並無變更……殊顏氏德基盤踞綏郡,苛政猛虎,存心似狼,既縱匪秧民,複竭澤而漁利,舉籌餉以加厘,無不羅掘殆盡,雀鼠皆空,況複城口原蕞爾瘠區彈丸小縣,近遭蹂躪於兵,受摧殘於匪,室家離散,起視兆民已將奄奄待斃,同歸於盡矣。而顏氏德基不思安集哀鴻,猶以每兩征糧競附加‘清鄉費十八元之多’……哀我人斯負擔愈重,痛苦愈深。本會為人民代表,日前開會討論,僉以顏氏每兩征銀附加清鄉費十八元實係顏氏非法之苛征,彼時公同表決,多數讚成轉谘知事,知事不理,轉谘征局,而征局亦不理……呼籲不靈,變本加厲,本會迫於人民之請求,責無旁貸……”
1927年上春,城口遭饑荒,張景嶽目睹災民在死亡線上掙紮,寫公文要求上級發賑災款,經督辦批準,發下五千銀元,救濟貧困災民。張景嶽不辭辛勞,爬山涉水,親臨各地監發,災民感激不盡。
1928年,張景嶽又以縣議長名義呈文川陝邊防督辦劉存厚,要求減免稅收。縣知事責罪“張景嶽有阻抗國稅行為”,便串通國民黨駐軍徐朝榮於同年冬在武官衙門前的萊市壩(今大禮堂街對麵的小壩),將張景嶽耳朵割下一隻,剁右手指一根,以治其不服從知事之罪。
張景嶽明知處境艱險,並未向惡勢力屈服,繼續以各種方式堅持鬥爭。不久,徐朝榮被削職調離城口,張景嶽為鬥爭取得勝利感到格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