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史永垂的紅三軍將領魯易(1 / 3)

青史永垂的紅三軍將領魯易

人物春秋

作者:毛崢嶸

留洋學子從戎路

魯易原名其昌,字蕙孫,號繩武,1897年出生在湖南常德沅水之濱的一個書香之家。他自幼隨父讀書,聰慧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常德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在新文化春風的濡染下,帶著求知報國的遠誌,魯易決意留學。經報考官費留日和北洋政府教育部按成績的選派,魯易於1918年進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明治大學雖是知名學府,但校舍陳舊,師資匱乏,中國留學生到後無法開課達半年之久。魯易求知欲旺,每天帶著麵包一頭紮進圖書館,一麵自修日語,一麵廣泛涉獵報刊書籍。在這裏,他開始認識新村主義、工讀互助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等社會思潮,接觸到一些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在學習中思考著祖國的命運。身在異地他鄉的魯易依然愛國心切,目睹日本帝國主義欺辱中華民族的罪行,他滿腔義憤。1919年5月7日,日本政府為紀念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舉行慶典,規定中國學生也要參加。魯易等留日學生在王若飛的號召下,於宿舍裏議定:當日足不出戶,集體抗議。麵對學校即將給予的處罰,諸多學子仍不妥協,並毅然退學歸國,魯易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學業未成,魯易不想就這樣回家見人,於是歸國後滯留北京。此時,支援五四運動的聲浪在各地此起彼伏,青年學子中還掀起了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1920年12月15日,魯易作為最後一批勤工儉學生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了艱難的求學生涯。在法國期間,他再次接觸並進一步認識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還與李立三、趙世炎等發起成立勞動學會,在參與留法勤工儉學生進占裏昂中法大學的鬥爭時遭法國當局拘捕,不得不同蔡和森、陳毅等百餘名學生一道被遣回國。

回國後,1921年,魯易與李維漢等隨陳公培前往海南島瓊州(今海口),在廣東省立第六師範學校任教,兼任由徐成章等人創辦的《瓊崖旬報》編輯。翌年,經陳公培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與陳公培、羅漢、徐成章等6人組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瓊崖地方組織,以教書為掩護、以報紙為陣地,開展革命活動。同時,他還常常與留在法國的周恩來、趙世炎、熊雄等人保持著通信聯係,互相介紹情況,溝通信息。

8月,廣州風雲突變,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革命,炮轟總統府,情勢緊迫。1923年春,魯易等熱血青年決心投筆從戎,便聯名致信熊雄,表示要在國內搞軍事運動,希望能幫助介紹到廣東的軍隊中去。熊雄立即複函,推薦他們去找粵軍中的舊識陳銘樞。很快,魯易等3人都被錄用,他們按照中共黨組織的指示,積極推動粵軍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

投身黃埔負新命

第一次國共合作後,1924年5月,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創辦了黃埔軍校。11月,周恩來從法國回來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他從粵軍調出魯易到軍校擔任政治部秘書。不久,周恩來兼任東征軍政治部主任,轉戰東江前線,便委托魯易留校主持部務和政治教育。

魯易很快投入到這份新的工作中,他與政治教官惲代英、肖楚女、孫炳文、安體誠等以基本的革命理論為內容,對不同政黨和學派的思想采取兼容並包態度,製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為加強政治教育的效果,魯易重視並改進了教學方法,如聘邀譚延闓、何香凝、毛澤東、蘇兆征、張太雷、魯迅等國共兩黨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來校演講;規定各學生隊每周至少召開一次政治討論會;設政治問題箱,由教官開箱收集學生所提問題,在課堂上或校刊上公開回答;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組織政治教員編寫《政治問答集》;組織學生到省港罷工委員會或廣寧、海陸豐等地農民協會作社會調查等。此外,政治部根據一些部隊的需要,還開設了短期政治訓練班,為連隊培養見習黨代表。

1925年8月,校黨代表廖仲愷由於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遭國民黨右派殺害。魯易在動亂中勇挑重擔,組織進步師生反擊校內否定三大政策的逆流,穩定了軍校的局勢。不僅如此,他認真執行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的指示,不忘身負黨的秘密使命,在軍校大力發展中共組織,增強黨的力量。根據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的指示,到1925年下半年,軍校成立了由魯易與聶榮臻負責的中共黨團領導小組,其下設有幾個支部和小組。他們不懼校內反動分子的威脅與攻擊,鞏固了黨在軍校的陣地。

10月,軍校政治部改組,邵力子任主任,魯易升任少將副主任。是時,邵力子因公赴滬,便由魯易以副主任身份主持部務。期間,他將政治部下設指導、編纂、秘書三股改為宣傳、組織兩科,其科長分別由楊其綱、聶榮臻擔任,部內隻留3名文書辦理庶務,其餘人員充實政治教官隊伍。因此,政治部雖精簡,但人員更加精幹,適應了全校政治教育的需要。此外,為使學生牢記軍校宗旨、激勵其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廣泛征稿和悉心整理的基礎上,魯易還與宣傳科成員編成了振奮人心的《陸軍軍校校歌》——

莘莘學生,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終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嚐膽,努力建設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