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弘揚鄉土文化,鮮活語文課堂(1 / 2)

弘揚鄉土文化,鮮活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李富

陶行知先生曾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①為了鮮活語文課堂,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就如何引導學生緊密結合現實生活關注身邊文化談談看法。

我的家鄉武平是閩粵贛邊的一個美麗、文明、和諧的地方,素有閩西“金三角”之稱,係客家聚居地,有世界獨特的“百家姓鎮”姓氏文化,有由客家人的保護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構成的“仙佛文化”,還有“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神奇絕技。原武平縣副縣長王永昌先生在《梁野吟》第二集序言中對武平人崇文的曆史如是說:“這個三省邊陲的客家小縣民風純樸,物象原生,曆史上雖然未必人文薈萃,卻也晴耕雨讀、詩書傳家。武北深山老林處的湘店鄉,有‘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緒進士劉光第的祖祠,該鄉也是共和國空軍之父、開國上將劉亞樓的誕生地。武平縣還是原文化部副部長、著名文藝理論家、文壇宿將林默涵先生的故鄉。”②萬安鄉五裏村有戰國至西漢時期的文化遺存——古“南海國”王城遺址,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梁野仙山”。

以上列舉的種種鄉土文化都是現實生活中很好的學習材料,而身邊的故事是特別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如果我們好好利用,則可以成為教學的好幫手。語文一旦與生活聯係,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③

《走進新課程》一書對此有段精彩的敘述: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親自經曆,用自己的心靈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而且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基於此,這次課改特別強調學生“參與”,強調“活動”,強調“操作”,強調“實踐”,強調“考察”,強調“調查”,強調“探究”,強調“經曆”。這裏一連用了八個“強調”,值得我們深思和玩味。

我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結合綜合性學習,關注民風民俗。

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教師應注意利用當地民風民俗,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我結合家鄉武平的民俗活動,如萬安鄉上圳村剝皮老爹的生日紀念活動,武北四鄉鎮崇文尚武尊師重教習俗等開展一些語文綜合性學習。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萬安鄉上鎮村為何家家戶戶宰雞殺鴨,紀念“剝皮老爹”?我引導學生利用節假日調查了解,得知“剝皮老爹”在該地當官時,清正廉潔,關心民生,所以他去世幾百年後,人民群眾仍一直緬懷他、紀念他。這樣,學生不但了解了該村正月二十六日節日的來曆,以及“剝皮老爹”的生平事跡,而且知道當官要當清官,要關心民生,這樣才能受到人民群眾擁戴的道理。

其他的綜合性學習,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學習中,《語文教師用書》要求:“學習本單元,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的學習課堂,盡可能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了解相關知識,培養相關能力。對於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滋養自己。”我問學生,全縣城鄉,無論什麼地方,隻要有人做壽、結婚或喬遷,為什麼這家人就要在家門口貼大紅對聯?而一到春節,又為什麼家家戶戶都貼大紅春聯?對聯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寫法有什麼要求?帶著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關注、了解、思考、欣賞,有意識地延伸學生的學習課堂,了解相關知識,培養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但知道了遇到喜事或逢春節,人們張貼大紅對聯是為了增加喜慶氣氛,而且知道了對聯的寫作要求,糾正了一些把上聯貼在下聯處,把下聯貼在上聯處的錯誤張貼方法,有的學生還學習了《聯律通則》,寫出了內容與形式都不錯的對聯,其中林金蓮學生寫的對聯還被中國楹聯學會主辦的《對聯》雜誌選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