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語文賞識教育研究(1 / 2)

小學語文賞識教育研究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馬生霞

摘 要: 能在教學中直接起到喚醒和激勵作用的是賞識。賞識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所以教師應該學會賞識,善於賞識,這樣會讓學生愛上語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賞識教育 激勵機製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的要求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一切教學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把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在首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賞識教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式。賞識教育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愛上語文。

一、運用鼓勵性語言激活學生的主體性

作業是反映學生學習效果的窗口,教師批改作業時的評語則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教師在作業本上針對學生作業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寫下簡短的具有鼓勵性的評語,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強的指導和激勵作用,不但可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還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各方麵和諧統一地進步。教師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兒的職業,成功的語文教學離不開師生和諧融洽的關係。這種和諧融洽關係的建立與持續的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學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師讚美的,而這種讚美常常是通過老師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和誠摯的情感傳遞的。教師隻有把學生當成真正的朋友,學生才會把老師當成良師益友。學生隻有在富有人情味兒的教學氛圍中,才願意真正地和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某些學生把不喜歡語文學習的原因歸咎於不喜歡語文老師。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上存在的比例不小,究其原因是師生缺乏交流,因此,教師要多用鼓勵性的話語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用鼓勵性語言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充滿活力,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二、給予學生關愛和尊重

新課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體驗及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課堂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聖殿,而是發展生命的樂園。作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評價應該體現這一理念。因此,教師應該善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敏銳地捕捉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點,並及時地給予賞識,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

筆者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男生:父母離異,寄住在外婆家裏。因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和雙親的嗬護,他性格內向,鬱鬱寡歡,每天都蜷縮在座位的一角,那膽怯的眼神讓人瞧著心痛。所以下課的時候,筆者隻要一走進教室,就會擠點時間,溫和地“趕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業,和他一同讀課文。時間久了,其他學生都明白了筆者的良苦用心,隻要一有空大家就圍過來與他談天說地。看著他又害羞又激動的樣子,筆者總是喜歡走過去,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腦袋。漸漸地,他敢於和同學們親近了。當他第一次在課上主動地站起來回答筆者提出的問題的時候,筆者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從容地、有條理地回答完問題後,我仍然激動地凝視著他,讚許地頻頻點頭,很久都沒有回過神。他似乎也很興奮,不時地用眼睛瞅著筆者,這時筆者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的心貼得很近。這次小小的成功給他帶來巨大的轉變,他成了一個敢於發言而且愛笑的陽光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