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觸發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1 / 2)

觸發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高玲燕

摘 要: 自然流暢的課堂動態生成具有不可複製的特點,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觀察發現許多精彩的課堂動態生成都有一個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將決定課堂動態生成是否自然、深刻;學生學習是否高效。如果能及時把握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觸發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課堂動態生成 關鍵點 觸發途徑

常常聽到專家們這樣點評教師課堂:“這是一節非常精彩的課,課堂的動態生成非常自然流暢,課堂效果極好。”羨慕之餘,細細琢磨,發現這些自然流暢的課堂動態生成都具有原生態、特異性、不可重複、即時生成等特點,有其規律可循。那就是好的課堂動態生成中的課堂事件(包括隱性或顯性的)觸發了動態生成的關鍵點,使課堂的動態生成呈輻射狀迅速展開。讓課堂上動態生成自然流暢,觸發動態生成關鍵點的課堂事件在哪裏呢?下麵我們結合立體圖形的課堂教學,探討課堂動態生成點在哪裏?對於課堂教學有什麼價值?如何觸發課堂動態生成關鍵點?

一、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對課堂教學的價值

在《立體圖形的總複習》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特征,以及每一個立體圖形的展開圖、計算公式、生活應用等方麵進行圖文結合的整理。重點放在對體積的探討上:學生已經對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正方體的體積=邊長×邊長×邊長,圓柱的體積=底麵積×高滾瓜爛熟了。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在哪裏?我們需要精心設計而非守株待兔。快速板書,同時提供模型,讓學生看著實物引發思考:是否立體圖形的體積都是底麵積×高?這個問題促使學生對舊知的個別認識聚焦到對整體的相同聯係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這些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上下大小粗細都是相同的。那麼是否上下粗細相同的立體圖形,如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可以用底麵積×高求體積呢?這時學生就在思考了,學生的這一大膽猜想是這節課課堂動態生成的關鍵點。任何猜想都需用事實數據證明,這時學生1說:“我有辦法,我們用水來解決吧!”材料:一個三棱柱、一個裝滿水的長方體容器。假設量得三棱柱浸沒後水麵上升了5厘米。算得長方體容器底麵積20平方厘米,三棱柱底麵積10平方厘米,量得高10厘米。升高水的體積就是三棱柱的體積,可直接用底麵積×高得到三棱柱的體積。學生2:“老師,這太麻煩了。直接把兩個這樣的棱柱拚組剛好是一個長方形。算出長方形體積的二分之一,用底麵積×高求出三棱柱的體積,一比較就知道了!”學生3說:“老師,把三棱柱這樣的柱體看成疊高樓的形式就好了。它不就是一個個三角形疊上去的嘛,體積當然是三角形的麵積×高度(也就是幾個這樣的三角形麵積相乘的積)。四棱柱、五棱柱等柱體都有這樣的特征。”

這節課因為學生的猜想:上下粗細相同的立體圖形是不是都可以用底麵積×高求體積呢?引起學生有價值的思考,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學生自主地去想去驗證,成就了立體的、深刻的課堂。複習是為了“溫故而知新”,是為了知識的拓展和延伸。課堂動態生成關鍵點的價值得到了最真實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