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王黎黎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關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提問,可以使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提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具有典型性和針對性的提問,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課堂提問有助於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關係,使教師與學生產生共鳴,進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一、問題的設置具有目的性
提問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主要途徑,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結合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等提問,每一次提問都應做到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溫故和知新,使提問達到既定的效果。同時,教師在提問時要明確為什麼要提出該問題,對學習知識有哪些幫助,從而促進課堂提問的有效進行。
例如在學習幾百幾十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100裏麵有多少個十?1000裏麵有多少個一百?讓學生回答。然後以350為例,利用計數器進行講解,是由3個百,5個十組成的。然後提問:340、580、630分別是由幾個百幾個十組成的?通過提問加深學生對幾百幾十問題的理解,使知識的掌握更紮實。
二、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因此一些教師在提出問題後,不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而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直接給出答案,這種做法不僅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還有可能助長學生懶惰的心理,凡事不自己動腦,隻等老師給答案。所以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後,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學生自己思考、研究,得出答案,有助於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且通過自己的研究,學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於小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對於今後學習數學具有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學習比數的大小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258棵杉樹和315棵楊樹,讓學生比較哪種樹多。學生由於剛剛學完幾十幾百的問題,因而很難直接給出答案,教師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析258和315分別是由幾個百幾個十組成的,然後進行比較大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生會自己開動腦筋,經過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確答案,從而更有信心地學習數學。
三、提問的形式多樣化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提出問題時,如果隻是直接提出問題,沒有任何的鋪墊和情感的投入,長時間下去,學生很容易對問題失去興趣,不願意進行數學學習。所以教師在進行提問時,就要采取多種提問的方式,增加問題的趣味性,使學生對問題感興趣。隻有有了興趣,學生才願意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問題。可以運用設置懸疑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添問題的趣味性,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