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英語課堂上的語言焦慮與對策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張秋玲
摘 要: 語言焦慮在公共英語課堂普遍存在,它對英語教學有負麵影響。文章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分析了語言焦慮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多種降低焦慮感的教學建議,旨在增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語言焦慮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 語言焦慮
一、引言
近年來,由於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因此,各大學對英語教學一直很重視。但是,英語教學改革了這麼多年,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在公共英語教學中更是收效甚微。
Krashen(1985)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認為情感過濾控製著學習者接觸到的輸入(input),同時影響到輸入轉化為吸收(intak e)。總之,這一理論表明情感因素會直接影響語言學習的效果,它會對語言輸入進行過濾,從而阻礙或幫助語言的習得。Horwitz and Cope (1986) 發現焦慮突出地表現在語言交際方麵。某些學生不願在英語課堂上張口說英語,怕自己發音不準,怕被嘲笑,尤其是缺乏外語聽說訓練的學生在課堂上更容易表現出“掌心出汗,心跳加快 ,語音變調”等特征。他們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往往會感覺大腦一片空白,甚至會出現“說不出話,沉默不語”等焦慮現象。
二、語言焦慮的涵義
語言焦慮是學習者因需要使用外語進行表達時,產生的一種煩躁、不安、或恐懼的心理現象,是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產生的不良情緒。Arnold認為,語言焦慮是對語言學習有很大影響的情感因素。有研究認為,語言焦慮是語言學習最常見的障礙。
關於語言焦慮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多年來一直沒有定論,但大多數語言學家(Horwitz,1986;MacIntyre,Gardner,1993)都強調語言焦慮對外語學習者的不利影響。他們認為,語言焦慮會嚴重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而且多數研究成果表明,焦慮會影響語言的有效輸出,而且可能是影響語言流利表達的最大障礙。
三、語言焦慮產生的原因
緊張、焦慮甚至恐懼情緒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英語課堂上。
筆者參照Horwitz等(1986)的外語課堂焦慮表(FLCAS)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問卷包括12個有關口語焦慮感的測試題目,分別描述了個性焦慮和狀態焦慮的種種表現。每個問題按照焦慮的不同程度設有四個選項,調查對象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從中選擇一項,以此統計分析學生的英語口語焦慮程度。筆者選取了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4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96.2%。
問卷內容如下:(1)在課堂上當老師叫到我時,心跳得很快。(2)在課堂上,當聽不懂時我很緊張。(3)我跟老師說英語時擔心說錯。(4)我常擔心英語課進度太快,跟不上。(5)即使我已做好充分準備,仍擔心表現不好。(6)害怕答錯被老師糾正、批評。(7)對沒有把握的詞和句子,我不敢在課堂上使用。(8)我常常認為我的英語比其他同學差。(9)我的英語基礎比較差,對這門課感到信心不足。(10)我常為原來成績比我差的學生趕上或超過我而緊張。(11)在同學麵前講英語,我感到難受。(12)講英語時,怕被同學笑話。
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在英語口語表達方麵存在焦慮感,在焦慮程度方麵表現出較明顯的個體差異。具體表現為:30.5%的學生認為課堂活動和教學方法是產生焦慮心理的誘因,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能導致強焦慮感;24.5%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的競爭可以導致焦慮心理;而20.5%的學生過分注重“麵子”,或害怕說錯,怕被同伴嘲笑,或羞於開口,難於開口;12.5%的學生認為教師過於生硬而苛刻的糾錯方式和對學生錯誤的低容忍度會導致焦慮情緒;13.5%的學生認為英語基礎差、自信心不強會導致語言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