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雲南高校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思考(1 / 3)

雲南高校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思考

體育教學與研究

作者:和錫健 馮兆麗

摘 要: 作者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雲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體育教育進行研究。得出結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較為豐富;雲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的具有地域優勢;雲南高校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助於建設具有雲南高校特色的體育教育,等等。並提出建議:組建雲南省高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建設小組;在雲南省大學生運動會中逐步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

關鍵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高校體育教育 引入

1.引言

雲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目前雲南除漢族外,共有彝、白、哈尼、傣、壯、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景頗、普米、阿昌、怒、基諾、德昂、蒙古、水、滿、獨龍等25個少數民族。[1]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由於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多數地級市都屬於民族自治區。從而形成了雲南除昆明地區以外的高校多數分布在少數民族區域的特色。這一現狀對於雲南省高校引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分析雲南省高校引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優勢及有待改善的措施,對傳承和弘揚雲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建設具有雲南高校特色的體育教育具有積極影響。

2.結果與分析

2.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特點

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邊疆省份,“羌、濮、越”三個民族是雲南最早的先民,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5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各民族立體分布比較明顯。[2]由於生存、戰爭、宗教信仰、文化交往等的需要,在長期的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各民族的體育活動。每個民族都有數十種甚至近百種體育娛樂活動,而每一種同名目的體育娛樂活動,在不同的民族中又有不同稱呼,使用不同的器械,有不同的娛樂方式及競規則。雲南省目前已從民族民間挖掘、整理出可推廣的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達400多項,占《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名錄》的40%以上,構成了龐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係,由雲南省推出的射弩、陀螺項目早已成為全國民族運動會的競賽項目;出版發行了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省民族運動會和陀螺、霸王鞭等一大批民族傳統體育音像資料[3]。

目前雲南省高校體育課程中一般設置的項目有:球類項目(足、籃、排、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田徑(跑、跳、投、定向運動)、武術(長拳、太極拳等)、遊泳、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形體訓練、瑜伽、飛盤運動等,大概也隻有30項。占雲南省現有的400多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十分之一都達不到,可見雲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豐富,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提供了較大選擇空間。

2.2地域特點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部,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麵,屬於中國地勢三個梯級的第二階梯西南山原,山嶺與穀地高差極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雲南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具有複雜多樣性。居住於壩區或河穀的有白、回、納西、蒙、壯、傣、阿昌、布衣、水、滿和少部分彝族共11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賽龍舟、秋千、賽馬、武術、丟包、東巴武術、霸王鞭等,壩區由於水土肥美,生活相對富庶,傳統體育項目多體現為娛樂性和健身性;居住於半山區的有哈尼、瑤、景頗、布朗、德昂、拉祜、基諾和部分彝族共9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射弩、秋千、扭棍、摔跤、拔腰、布朗球(藤球)等,傳統體育項目多為生產生活的再現,主要為傳授生產技藝和勞動技能;居住於高山、高寒山區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獨龍和部分彝族共7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吹槍、爬杆、溜索、上刀杆、打陀螺、蘆笙舞等,這些少數民族多為遊牧民族的後裔,長期生活在崇山峻嶺,險惡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勇敢、強悍的性格,傳統體育項目也多表現為狩獵、攀爬和與大自然的抗爭及對民族性格的培養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