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常江濤
摘 要: 為了上好信息技術課,更好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需要培養“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評價理念,從四個層麵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與教師的“教學行為”,並努力向國外先進的教學管理係統學習。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有效教學 學習表現 教學行為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減負”等教育改革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信息技術課是創新最活躍的領域,操作實踐性非常強,是新課改推進得較好的領域,但上好信息技術課無疑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現狀是信息技術課堂評價很多仍沿用傳統評價方式,圍繞教學內容考核一些客觀題和基本操作題,對學生信息能力、信息素養的評價比較缺乏;如何盡可能地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成為關鍵,課程改革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如何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化,構建科學、全麵、完整、適應課程改革要求的課堂教學體係,成為貫徹落實新課改的當務之急。針對這些問題,我在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對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增強教學效果做了一些研究與探索,現把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交流。
一、研究的出發點
研究思考的目的是通過正確的發展性管理方式,使學生全麵而有個性地發展,不僅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原有知識和技能,還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麵養成。通過該科學管理的實施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
傳統管理方式是一次性操作方式,隻注重對師生教學水平和學習能力的甄別與選拔,不利於將評價和教學過程結合起來,尤其忽略對教師教學行為的引導和對學生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形成過程的考查。因而,信息技術教師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在日常教學中的探索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瞄準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評價學生的學,調動教與學雙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以期全麵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為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堅實的基礎與保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研究。
(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關鍵
“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進行學習過程的矯正時,課堂評價能提供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信息。新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麵了解學生的學習曆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同時教師又可以通過評價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教學過程。信息技術是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其評價方案的實施應該充分利用現存的資源,提高評價方案實施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使其能夠全麵客觀、及時地反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進度,從而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
(二)形成“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評價理念
評價機製對教師行為有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必須充分體現新課改的理念,突出導向功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是學生的“學習表現”,評價等級均根據“學習表現”而確定,而“教學行為”是學生學習表現的合理推理,能給教師提供導向性的教學建議,統籌考慮影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隨著本課題的深入研究,逐漸出現了可喜變化,我區許多教師由原來關注教師的“教”逐漸轉變以為關注學生的“學”,從評價維度來看,從關注知識的傳授較為關注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