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從“看”圖轉變為“識”圖
政史地教學與研究
作者:汪國強
摘 要: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兩者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隻有學生由“看圖”變為“識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相互關係,才能夠化繁難為簡潔,變枯燥為樂趣。
關鍵詞: 地圖 地理教學 看圖 識圖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兩者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隻有學生從“看圖”變為“識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相互關係,才能夠化繁難為簡潔,變枯燥為樂趣。高中生往往地理基礎比較薄弱,往往隻會“看”圖而不會“識”圖,這樣就不能把零散的地理事物歸結到圖中進行綜合歸納,呈現地理知識的規律性。怎樣使學生從“看”圖變為“識”圖呢??
一、培養學生讀圖用圖意識
用圖意識是讀圖的原動力,隻有有了這方麵的意識,學生才會在學習和練習中認真讀圖、用圖。很多題明明要求用圖,一些學生卻有圖不用,憑空想象或憑記憶想當然地得出答案,造成不必要的丟分。這方麵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潛移默化。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像圖表材料,要求學生將課本內容與圖緊密結合,凡是課文中出現的地名或地理規律,基本上都應在地圖上找到位置,或了解分布特點。
2.選取一些典型地理圖像,充分挖掘圖中的信息,經常用圖像說明和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分析地圖的能力
1.讀圖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步驟。圖表標題指明此圖表所屬,是讀圖的前提,首先要指導學生找準圖片,接下來是看圖例、注解,最後看圖表內容,看時要細、要詳,要引導學生結合圖表標題、圖例和地理熱點對圖表進行分析,緊扣設問談圖表,從圖表上獲取地理信息,並適時板書。
2.讀圖中需要注意地理事物之間的聯係。地圖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它表達豐富的地理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各種地理事物的相互關係,提高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季風水田農業形成和分布時,可先觀察圖3.11左上側的《世界水稻主要分布圖》,學生容易看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為什麼呢?可聯係水稻生活習性(P43活動),結合3.11右側氣候分布圖,得出亞洲季風區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的生長。再通過地形圖,觀察本地區大部分位於沿海平原地區,對應與人口分布圖比較,得出季風區人口稠密,勞動力充足。各要素明了後,再綜合總結水稻生長的有利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這樣鼓勵學生認真讀圖,促使學生為解決問題而使用地圖。
3.讀圖中需要學會分析比較不同地圖。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這種聯係可以用一幅或多幅地圖反映邏輯關係。因此,利用“一圖多思”、“多圖並用”,是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重要方法。“一圖多思”是指對每一幅圖提出“是什麼”、“在哪裏”,直至“為什麼”的問題,並多角度、多層次地對地圖進行觀察分析;“多圖並用”是指要注意相關地圖之間的聯係,用多幅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地圖冊為“多圖並用”提供了條件,例如:將不同時期同一城市地圖放在一起閱讀,可以反映出該城市地域發展和空間結構的變化。同理,如河道變遷、人口遷移等都可以通過此方法解決。“一圖多用”、“多圖並用”對學生掌握地理要素內在的聯係和規律,培養讀圖、析圖能力會起到重要作用。
4.讀圖中需要加強圖文轉換訓練。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加強圖文轉換的教學:一是由圖到文的轉換,在正確理解地圖語言的基礎上,將圖像及圖表中的內容用文字表述,即以文釋圖。二是由文到圖的轉換,將課本文字轉化為圖像或圖表,以直觀的圖像、圖表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內容,即以圖釋文。這一過程難度較大,要求學生不僅讀懂文字,還具備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的轉化能力。三是由圖到圖的轉換,將一幅陌生的地圖轉化為熟悉的地圖,或將一個抽象的圖像轉化為形象的地圖,突破教學難點,即以圖釋圖。
三、培養學生繪圖、用圖的習慣
安排學生參與動手轉換,既增強學習活動的親曆性,又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如畫地形剖麵圖師生共同進行畫圖練習,邊講邊畫,能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空間位置、變化規律、形成原因和相互關係等方麵進行全麵、直觀了解。鼓勵學生經常用圖,用圖表做筆記,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解題速度、訓練空間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關知識的“心理圖像”,從而提高讀圖分析圖速度。
總之,地理教學應重視促使學生從“讀”圖轉向“識”圖,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將零碎的知識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更有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