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高職高教研究
作者:周瑩瑩
摘 要: 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能夠培養公眾的信息獲取能力,以適應現代信息社會。作者在分析信息素質教育定義與內涵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理論,扼要介紹了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實踐經驗。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素質教育 信息素質
當今是知識型、學習型,強調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具有敏銳信息意識、良好信息道德、熟練運用信息能力的高信息素養人才。信息素質極大程度地影響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信息水平和信息創新能力。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最終是要培育具有信息時代學習能力的大學生,為建立學習型社會打好堅實的基礎。信息化成果運用的前提條件是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知道怎樣利用這些豐厚的資源和信息化服務體係促進自己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既是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基礎,又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
1.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的基本內涵
1.1信息素養的基本內涵
信息素養這一概念是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率先提出的,概括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信息素養是由信息需求、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組成的綜合素質。其中,信息需求主要指個體對信息的渴望,是產生信息行為的內因;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在活動中的觀念和自覺能力,主要體現在對信息的敏感度、專注度、判斷力和創造力等方麵;信息能力是指人們有效利用信息設備和信息資源獲得信息,加工主要包括對信息的認知、獲取、識別、檢索、處理、利用、分析綜合、交流和熟練掌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個體在信息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的總和。其信息活動中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遵循信息法規,防止違法行為、保證信息活動中的公平和真實可靠等內容組成。
從信息素養的涵義看,擁有信息素養不僅能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拓寬研究範圍,而且能使學習者對學習進行自我指導和自我控製。
1.2信息素養教育的基本內涵
信息素養教育指的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利用信息的意識和能力所進行的一係列教育活動,是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和“開放學習”的需要。內容主要由信息意識、信息道德與信息法規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組成。其中,信息意識教育主要培養人們對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斷和吸收信息的自覺程度;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規教育要求人們防止信息垃圾與信息汙染,不製作、不傳播、不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網絡進行人身攻擊,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商業秘密、隱私權,不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等;信息能力教育由信息認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利用等能力組成。
進行信息素質教育,不僅是諸如信息的獲取、檢索、表達、交流等純粹的技能教育,而且是將已獲得的信息用於信息問題解決、進行創新性思維的綜合的信息能力的教育,更是培養人們具有適應信息社會的知識結構、繼續學習的能力、研究能力和發散性思維,以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促進社會個體成員信息智慧、信息心理的發展,培養信息觀念、信息主動精神、主體意識和信息頭腦等素質的教育。其意義不僅是某一個特定階段的目標,而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終身追求的目標,是信息時代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