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孩子最美的眼神(1 / 2)

給孩子最美的眼神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張敏

摘 要: 教育應將“精神成長”置於“科學獲知”之前,真正從“以人為本”角度詮釋教育過程和意義。

關鍵詞: 教育現狀 行為實踐 評價發展

一、“春天在哪裏”

目前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追求精英教育: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越發顯得被動與依賴,缺乏主動性,缺乏對知識的個性化理解。常常有老師抱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在認真聽講,可測試成績一出來,試卷上的表現卻讓人目瞪口呆。“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曾有位輟學生留給了我一封信,信中提到:“走進教室,感受不到絲毫班集體的溫暖,覺得自己像是走進了空曠的原野,很孤單、很無助、很恐懼。”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漠視人生命的需要,淡漠人心靈和智慧的開發,忽略人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思想,把“人”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成長,把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二、“太陽一出照四方”

教育是為“人”服務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靈魂;“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提倡感性教育,這是針對人全麵發展、人格完善提出的。在教學實踐中,德育不僅是道德的生硬灌輸而且是完美人格的培育;智育不僅是知識的單向接受,而且是詩意思維的培育;體育不僅是身軀的單調鍛煉,而且是健美人格與健康心理的培育。這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相互促進的教育,隻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人本質的全部豐富的人,培養出具有深刻感受力的豐富、全麵的人”。

三、“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別猜”

陶行知說過,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聲音,才能進入內心深處。

《小馬過河》教導我們,凡事需以身作則,親身實踐,真情體驗,才能實現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聽取他人的言論。教師除日常教學活動外,還應該深入學生中,與學生打成一片,傾聽他們的心聲。美國哈佛大學工商學院傳誦著一句箴言:“明白比智慧更重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建立和諧融洽師生關係的橋梁。

例如,語文教師在班級中創建一個“尖尖角”園地,開展異彩紛呈的、讀書周、名著推薦、讀書心得交流、讀書沙龍等活動,讓學生走進書籍描繪的廣闊天地之中,體驗書籍給予心靈的影響和震撼。

學校定期開展一些思想交流活動、社會大調查、現狀大發現、詩歌朗誦會、故事大王演講賽等,讓學生走近生活,有感而發,這樣的表達會讓學生體驗到觀察帶來的心靈洗禮,體驗生活的情趣與學生情感帶來的心理共鳴,使得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課堂情境中的相關對象上,最終由於情感的彌散滲透學生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