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始於幼兒,始於家庭
幼教天地
作者:顧潔
著名心理學家李德指出:“播下良好行為,就能取得良好的習慣;播下良好習慣,就能擁有良好的性格;播下良好性格,就能擁有良好的命運。”研究和實踐證明,三至七歲的幼兒是智力發展最活躍的時期,這個時期形成的品格品德、知識往往影響終身。古今中外那些有真知灼見的父母,都抓住這個時機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
一、現在幼兒德育教育存在的誤區
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使得孩子隻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同時自尊心太強而內心太脆弱,缺乏艱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某些家長存在一些錯誤認識,認為孩子不需要教育,長大自然就懂事了。事實真是如此嗎?現在不能善待父母,不知道感念老一輩恩情的孩子大有人在,對孩子小時候的縱容,隻會釀成苦酒。
二、進行幼兒德育教育的途徑
1.明確教育的主體
(1)家庭具有重要作用。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可見,家庭是幼兒品德教育的主體,其他教育形式則是家庭的補充。所以,在品德培養方麵,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須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加強對孩子的品德教育。
(2)幼兒園肩負著重要責任。
幼兒園教育有家庭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
家庭教育是鬆散的、生活化的,非係統化的。在家庭中,由於家庭成員的人數所限,成員之間特殊的關係,難以鍛煉幼兒和他人接觸的能力;在家庭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絕大多數未經過係統的幼兒教育訓練,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憑借經驗。
幼兒園可以對幼兒開展係統的各種知識和多方麵能力的訓練,為幼兒提供和其他同齡人接觸的場所,更有利於在和同齡人的接觸中相互學習,學會做人。綱要對幼兒道德教育做出了明確規定:幼兒園要使幼兒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其中,德占首位。
所以,隻有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補充,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社會影響不可忽視。
隨著幼兒的成長,幼兒開始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特別是影視和網絡的負麵作用,都會對幼兒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全社會有責任為幼兒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同時家長和老師也有責任幫助幼兒建立是非觀念,遠離不良環境。
2.調整教育的理念
“師道尊嚴”,“養不教,父之過”,把教育者擺在中心位置。這種思想導致教師和家長習慣把幼兒看做被動接受的個體,而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忽視對幼兒的要求;強調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而很少顧及幼兒的個性特點與個別差異。這種方式從根本上說是對幼兒個人需要與潛能及人格的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隻有樹立正確的理念,才能搞好幼兒道德教育。
(1)理解和尊重孩子,變教導為引導。
家長和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理解和尊重孩子,平等地看待孩子,加強與幼兒的情感溝通,關注幼兒的感受,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裏。另外,引導孩子學會溝通和交流,幫助孩子健康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培養孩子的能力。教師和家長缺少與幼兒的情感溝通,是不利於幼兒能力培養的。幼兒很少甚至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則容易產生任性、固執、膽小、害羞、逆反、緊張、焦慮等心理和行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