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樂器活動有效性策略探究
幼教天地
作者:田蜜
摘 要: 樂器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形式,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那麼,在樂器活動中,教師如何引領,使幼兒喜愛樂器活動呢?作者根據班級幼兒樂器活動現狀進行了分析和策略初探,以期促進幼兒的個性和諧發展。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樂器活動 最近發展區
一、“聚焦”常態事件,搭建有效探究的支架
教師要把握“最鄰近發展區”,加速幼兒的發展,必須首先確立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一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即兒童在他人幫助下能夠達到的發展水平。
(一)“乒乒又乓乓”——缺乏規則意識
活動開始時,隻見龍龍拿著沙錘在那裏沙沙沙直搖,王怡卓也拿起雙響筒在那邊咚咚咚直敲……很多幼兒都迫不及待地拿起樂器擺弄起來,很快教室裏嘈雜起來,影響到活動的正常開展。幼兒養成良好的用樂器的習慣,會使打擊樂活動順利進行並取得預期效果。教師要引導幼兒遵守一定的規則,形成遵守規則的能力。
(二)“你是你,我是我”——缺少合作性
在樂器演奏環節中,需要分組演奏,讓幼兒根據圖譜的指示進行分奏和合奏。在這個環節中,子坤和程程拿著自己的樂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不看圖譜也不看指揮進行演奏,完全不與同伴一起演奏。總是有幼兒不安圖譜的指示進行演奏,沒輪到他的時候他也使用樂器,輪到他了卻不演奏,這是不和諧的因素。
(三)“不懂裝懂”——缺失學習品質
活動中,教師會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如開展樂器活動《娃哈哈》時,我讓幼兒在樂曲的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分別用敲奏和搖奏兩種形式進行演奏。講述後,再一次問幼兒是否有人有困難,沒有人回答。但活動一開始,就出現亂敲一通的現象,說明幼兒根本沒有聽清或是聽懂我的要求,並且沒有虛心詢問,這是學習品質欠缺的問題。
二、多元引入情境,把握有效學習的脈搏
教師需要給予幼兒獨立探索的機會,這樣才能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積累經驗。
(一)“溫柔細語如春風”——言語引導
教師對幼兒的有效引導需要建立在評價的基礎上,即通過評價發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及了解其學習個性特征,從而找到恰當的引導方式。如開展樂器活動《爺爺為我打月餅》時,在分組演奏樂器環節中,我鼓勵大膽嚐試組別,並且引導幼兒:“還可以用什麼樂器試一試呢?什麼樂器表現慢的節奏更適合?”
(二)“一切盡在不言中”——動作示意
教師的肢體動作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適當的肢體動作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可以有效指引幼兒。如開展樂器活動《爆米花》時,在聲部轉換前,我提前將自己的頭部轉向下一個將要演奏的聲部。又如需要交換樂器演奏時,我把手臂交叉,讓幼兒了解我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