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活動斷裂研究(1 / 3)

地震發生的地質環境研究 中國活動斷裂研究

中國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的中上部,而且震中密集成帶,常與一定斷裂帶相吻合。因而,中國在地震研究中對地震與活動斷裂的關係甚為重視。

一、曆史的回顧

早在一九五六年初,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就召開了中國第一次新構造運動座談會,許多著名地質、地理學家論述了伴隨新構造運動形成的斷層,包括第四紀斷層及其與地震活動的關係。如黃汲清等對河西走廊、天山等處的活動性斷裂作了詳細的描述,並指出:繼承性活動的大地構造單元之間的界線、大地貌的分異、新生代地層的變動及水係與泉水的規則排列與扭曲等,可作為判別所謂“新斷層”的主要標誌。這次座談會是對中國新生代構造的第一次全麵然而是初步的總結,它為編製中國第一張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一九五八年以後,隨著西北、西南工程建設的大量興建,地震烈度鑒定或某些區域的地震區劃工作得到開展。河西走廊、川滇西部和三峽地區都開展了活動斷裂的實際調查。新豐江水庫區發生6.1級地震後,為監視和預測其地震發展趨勢,開始綜合采用微震觀測、深部探測、大地測量等多種手段研究斷裂活動及其與地震的關係。總的來說,六十年代初期,活動斷裂研究已經不再是一般地質學家的附帶研究項目,而成為地質學家的重點研究課題。這個時期,對一些曆史強震區的活動斷裂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對它們的淺部特征、新構造活動曆史與活動強度等有了一定了解,因而有可能提出某些地區強震危險區的地質標誌。

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以來,中國活動斷裂研究在地震預報與抗震防震兩大中心任務的推動之下迅速發展。通過對陸續發生的邢台、甘孜、通海、爐霍、海城、唐山、龍陵等地震震區進行詳細考察,對曆史強震區及地震帶中的活動斷裂進行係統研究,以及對中國主要的活動斷裂帶進行典型解剖,獲得了強震區活動斷裂性狀的豐富信息。這一時期的研究工作,在開拓新領域,引進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綜合研究等方麵有較大的進展。活動斷裂的研究已經不是停留在單純的地質、地貌調查的水平上,而是配合有大量固定和流動的地殼形變測量、原地應力測量、微震觀測、地熱、地化和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測,並建立了有關的實驗室,開展了多方麵的實驗研究,形成了專門的理論隊伍。七十年代後期,在大量實踐與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各省、自治區都編繪了活動構造圖或地震構造圖,突出體現了活動斷裂的時代、性質、強度以及地震危險性的內容;而全國性地震構造圖等一套圖件及文字說明的出版,更是這方麵工作的結晶。一九八○年,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在寧夏召開了中國活動斷裂與古地震學術討論會,起到了繼往開來的作用,會議論文集《中國活動斷裂》一書(地震出版社,一九八二)全麵總結了七十年代中國活動斷裂研究的豐碩成果。

八十年代以來,活動斷裂的研究重心正在發生意義重大的轉移,從七十年代的全麵鋪開、大區綜合,轉變為主要活動斷裂的近代活動定量研究。這一方麵使活動斷裂研究結果能夠更直接地為地震預報及防震抗震服務,另一方麵也將活動斷裂研究推進到一個更深入的新階段。

二、主要研究成果

對活動斷裂的時代含義的認識。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曾經把新構造時期(晚第三紀以來)活動過的斷裂稱為活動斷裂;在七十年代,很多人把第四紀斷裂理解為活動斷裂。為了把活動斷裂與地震預報更緊密地聯係起來,一些研究者傾向給予活動斷裂以更短的時間範圍,他們的命名方案如下:

老斷裂——新生代前活動過的斷裂;

新斷裂——新生代活動過的斷裂;

第四紀斷裂:第四紀活動過的斷裂;

活動斷裂:①三萬五千年左右以來活動過的斷裂;

②一萬一千年以來活動過的斷裂(全新世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