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 1∶20萬區域地質調查
一、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試點(一九五五——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五年地質部決定開展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同年秋首先在新疆組成中蘇合作隊,在阿爾泰、柯坪和西昆侖等地區進行1∶20萬區調。一九五六年又相繼組成3個中蘇合作隊,分別在南嶺、秦嶺和大興安嶺地區進行1∶20萬區調。
一九五七年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區調普查工作會議。在會上,4個中蘇合作隊彙報了一九五六年的工作情況。中國和蘇聯的一些地質專家作了區調工作方法和學術報告,醞釀了1∶20萬區調的有關規定,對下一步工作做出了規劃。
中蘇合作隊於一九五八年結束工作,共完成1∶20萬22個區調圖幅,約13萬平方公裏。4個隊中,南嶺隊中方技術負責人張有正等人的工作成績顯著,三年時間共完成9.5個圖幅,麵積約為7萬平方公裏,其中韶關幅的質量在當時曾為各方所推崇。
二、全麵開展1∶20萬區調(一九五八——一九八○年)
一九五八年,開始陸續建立分省、自治區的專業區調隊,大麵積地開展1∶20萬區調,到一九六○年,全國已建立27個區調隊。從此,中國的1∶20萬區調工作走向全麵發展的新階段。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部分區調工作質量有所下降。一九六二年四月,地質部在廣州召開的區測普查工作會議明確指出,1∶20萬區調工作在前一時期出現片麵追求速度、忽視圖幅質量的偏向,要求各省區調隊迅速糾正,並決定審查清理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二月期間測製完成的1∶20萬區調圖幅。
當時全國1∶20萬區調已測製417幅。除42幅經過驗收不作清理外,共清理375幅。清理結果是:基本達到規範要求,可作為國家正規圖幅出版的18幅;質量尚可,可以作為地方圖幅出版的70幅;可作專報出版的23幅;要補做工作的22幅;要續作的106幅;要重測的127幅;未審定的9幅。經過清理,積壓多年的區調資料得到了適當處理。約120個圖幅在一、二年內陸續出版;其餘大部分圖幅複製。從而初步滿足了當時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的急需。通過這次全麵的認真的圖幅清理工作,總結了經驗教訓,製定了1∶20萬區調規範,明確了工作的精度和要求,加強了各項技術業務管理,建立健全了質量檢查和成果驗收製度,從此1∶20萬區調工作走上了比較正常的發展道路。
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努力,到一九八○年,中國已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完成了1∶20萬區調任務,共786個圖幅、麵積472萬平方公裏,占全國應測圖幅的65%,全國陸地麵積的49%。未測圖幅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青海、黑龍江、內蒙古、四川、雲南、寧夏等省、自治區的邊遠高寒地區。通過二十多年的區調,取得了豐富的區域地質和區域礦產資料。如湖南省區調隊在陳心才、何開善等領導下,出色完成了區調任務,其中二分隊從一九五九年組成起,到一九七六年間,共完成8個1∶20萬區調圖幅,平均每兩年完成1幅,新發現礦點、礦化點413處,同時解決了不少地質疑難問題。黑龍江省第一區調隊一分隊采用多幅聯測和應用遙感地質方法,在黑龍江省東部森林掩蓋區開展工作。從一九七三年以來平均每年提交一個圖幅,提高了速度、節約了投資。四川盆地1∶20萬區調采用編測結合和遙感地質方法,成功地進行了20個圖幅聯測。5個分隊配合工作,從一九七七年開始,到一九八○年完成,平均一個分隊一年完成一幅,取得了大麵積聯測的經驗。雲南省區調隊一分隊提交的1∶20萬騰衝幅區調報告,從一九七八年九月開始,經過六個月野外調查,三個月室內工作,到一九七九年六月,高速優質完成任務。貴州省區調隊從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八年開展1∶20萬興仁幅和安龍幅聯測,三年時間完成兩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