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 主要成果
三十多年來,由於廣大區調工作者的艱苦奮鬥和積極工作,獲得了大量的基礎地質資料和區域礦產資料。經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分析研究,取得了對許多基礎地質問題的新認識,使中國的區域地質和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同時積累了地質調查研究工作的經驗。
一、擴大了區調麵積
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地質部門共完成1∶100萬區調麵積942.7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陸地麵積的98.20%;完成1∶20萬區調麵積634.26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陸地麵積的66.07%。尚未工作的圖幅主要集中在西藏和新疆、青海、黑龍江、內蒙古和四川等省、區的部分邊遠高寒地區以及幾個覆蓋厚的平原、盆地(參見附圖)。完成1∶5萬區調麵積28.1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陸地麵積的2.94%。此外,有關工業部門根據工作需要,也測製了較大麵積的1∶20萬、1∶10萬、1∶5萬、1∶2.5萬的地質圖。
二、提高了基礎地質研究程度
主要表現在地層古生物、岩石和構造方麵。
地層古生物方麵。通過測製大量地層剖麵和地質填圖,采集了豐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植物化石和動物化石,從微體到巨型,從低級到高級,都有新的發現和重大突破。古生物化石從一九四九年前的僅幾個門類已發展到20多個門類,為中國的地層時代和層序的確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解決了不少地層時代和層序劃分上長期未能解決的重大問題。如中國南嶺地區有一套分布較廣的淺變質岩地層,過去籠統定為前泥盆係“龍山群”,經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省、自治區區調隊進行1∶20萬區調後,從這套淺變質岩地層中采到的大量化石,證實應重新劃分為震旦、寒武、奧陶、誌留等係,並已詳細劃分到統和組。又如分布於河南西部的深變質岩係,過去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地層,是地殼的基底岩石,命名為“秦嶺地軸”。通過區調工作,在“秦嶺地軸”的“太古界”中發現了屬北方震旦紀的古孢子;又在“秦嶺地軸”的秦嶺群中,發現了早古生代微古植物化石,從而證明這套深變質岩係並不都是最古老的岩層,提出了是否存在“秦嶺地軸”的疑問。再如在安徽省鳳凰山長山組地層中,發現了樹筆石和無羽筆石等筆石化石,這是中國筆石化石產出的最低層位,對研究筆石的起源也有其重要意義。
幾乎所有的區調圖幅在開展填圖過程中,都測製地層剖麵及其他剖麵。大量地層剖麵資料的積累,已建立起各省、自治區和構造分區的地層表。隨著區調工作的不斷深入,地層表日臻完善,而且有新的發現。如貴州省區調隊查明並劃分的前寒武紀地層梵淨山群及其上部的下江群,提出了湘、黔、桂地區的震旦係標準層型剖麵;以及發現了泥盆—石炭、石炭—二疊、二疊—三疊各係之間連續沉積的地層等,對研究地層和地史均是很有價值的基礎地質資料。
岩石方麵。五十年代以前,花崗岩研究工作僅涉及中國東部少數岩體,隨著1∶20萬區調工作的開展,區域花崗岩類的研究逐步深入。如根據區調資料和同位素年齡數據,對南嶺花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與成礦的關係進行了研究。通過1∶20萬區調和專題研究,圈出了約一萬個基性、超基性岩體,並對它們的成礦專屬性進行了探討。對中生代以來火山岩係的工作,從過去以地層學研究為主的方法,發展到地層學與火山岩相學、火山構造學相結合;按火山口區分,建立若幹個火山岩地層剖麵,這種方法上的改進,使東南沿海的中、新生代的火山岩研究工作有了明顯的進展。變質岩工作方麵,通過對變質岩發育區如太行山、五台山、冀北、遼寧、吉林、山東、呂梁山、中條山、嵩山、許昌、大別山、秦嶺、阿爾泰山、哀牢山等地區的1∶20萬區調的大量資料,對變質岩群的劃分、原岩恢複、變質岩層構造、變質作用、變質岩地區花崗質岩石的形成、演化和有關的混合岩化作用、變質相係等均作了初步總結和研究,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各省、自治區地質礦產局相繼編製了1∶50萬分省變質岩地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