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礦地質工作(1 / 3)

能源礦產地質工作 石油、天然氣地質工作

一、工作的發展曆程

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展起來的。在石油部門和地質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成就,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一)第一階段(一九五○——一九五四年)。

中國經濟恢複和創業初期,油氣勘查工作主要由燃料工業部在已發現油氣苗和油田的新疆、青海、甘肅、四川和陝北地區諸盆地內,進行地質構造的詳查、細測和勘探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證實上述各盆地有良好的含油遠景。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五”計劃的開始,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是擺在新中國麵前的尖銳問題之一。一九四九年以前找到的油氣儲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中國天然石油前景究竟如何?到哪裏去找?石油工業的發展是依靠天然石油,還是走人造石油的途徑?對此,毛澤東和周恩來極為關切,一九五三年底在中南海曾垂詢地質部長李四光。李四光在分析中國油氣形成基本地質構造條件後,對中國天然油氣資源前景作出肯定的回答,並提出關鍵是做地質勘探工作,應打開偏居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麵,要在全國廣泛開展油氣普查工作,找出幾個希望大、麵積廣的可能含油氣區,做為勘探開發基地。

一九五四年二月,李四光應邀到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在有一批蘇聯專家參加的會議上作了題為《從大地構造看中國石油勘探的遠景》的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石油勘探遠景最大的地區有三個:“一是青、康、滇、緬大地槽;二是阿拉善——陝北盆地;三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且指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黑河盆地、四川盆地、伊陝台地、阿寧台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作為尋找石油的對象。”黃汲清、謝家榮和翁文波等對中國找油方向也提出了重要意見。這些意見和建議,對中國油氣勘查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二)第二階段(一九五五——一九六六年)。

這是中國石油工業崛起和振興時期。為了加速石油資源的開發,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國務院決定從一九五五年起,地質部和中國科學院也分別擔負油氣普查和科學研究任務,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擔負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一九五六年三月成立了由地質部、石油工業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組成的全國石油地質委員會,李四光任主任委員,作為全國石油地質的谘詢機構。

地質部接受油氣普查任務後,決定將此任務交給一九五四年成立的普查委員會,並將普查委員會原定的綜合礦產普查任務,改為專門從事石油天然氣的普查和詳查。委員會由李四光兼主任、黃汲清、謝家榮為技術負責人。一九五五年一月,地質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會議製定了全麵偵察的戰略方針,並決定組成由朱夏、靳玉貴、關佐蜀、關士聰、王金琪和孫萬銓等為技術骨幹的5支石油普查隊伍,分赴新疆、柴達木、鄂爾多斯(六盤山)、四川和華北平原,展開了中國有史以來首次大規模的油氣普查工作。同年秋,東北地質局派出由韓景行率領的六人地質踏勘組,進入鬆遼盆地,開始了東北地區的油氣勘查工作。

為了全麵研究中國各盆地和地區的含油氣遠景,地質部於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又先後在貴州、江蘇、廣西、二連、東勝以及雲南、陝北、江漢等地區和盆地開展了概查、普查工作。同時,石油工業部也在全國開展了油氣勘查。

經過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年的普查勘探,對中國各主要盆地和地區的含油氣遠景作出了比較評價;對有關石油地質構造問題、區域地質構造問題,獲得了新的認識;並找到256個可能儲油氣構造,成果顯著。

一九五五年十月,石油工業部發現新疆克拉瑪依油田(中三疊統),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勘探史上第一個突破的大油田。一九五六年後又陸續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油沙山、冷湖、馬海、玉門鴨兒峽、四川的龍女寺以及川南等地發現了新的油氣田。

各項資料成果表明,中國陸相地層具有形成油氣藏的條件,從而更加堅定了地質工作者在陸相盆地中找油氣的信心。一九五七年初,根據鬆遼和華北盆地具有較好成油條件的地質資料,為適應建設需要,地質部作出了戰略東移的決策,把找油重點自西部轉向東部盆地。一九五八年二月地質部確定以鬆遼盆地為重點,加強鬆遼盆地的油氣普查勘探工作。

鬆遼盆地的踏勘從一九五五年秋開始。首先是沿鬆花江兩岸、沈陽——哈爾濱鐵路沿線和錦州、阜新等地,了解盆地內沉積層係和構造概貌,檢查群眾報礦“油苗”,提出進一步工作意見。

一九五六年一月,地質部東北地質局組成以韓景行為技術負責人的一五七隊(後相繼改為“地質部鬆遼石油普查大隊”、“第二普查勘探大隊”),負責鬆遼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主要在盆地內及其周邊進行區域概查。以地質、物探、鑽探綜合方法測製地質剖麵,研究盆地結構、建立地層層序等。同時,分別由楊華、王茂基為技術負責人的地質部九○四航空磁力測量隊和一一二物探隊,在該區分別開展了航磁和地麵重力概查等工作。通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的工作,初步建立起盆地內中新生代地層層序,劃分構造單元,對盆地含油氣遠景作出了“鬆遼盆地是很有希望找到油田的地區”的評價。

一九五八年二月,地質部和石油工業部共同作出了三年攻下鬆遼(一九五八——一九六○年)、盡快在東北找出油田的戰略部署。由於兩個部的找油隊伍團結協作,並肩戰鬥,鬆遼盆地的油氣勘查工作進展很快。

地質部確定以鬆遼盆地為石油普查重點後,把一五七隊擴建為鬆遼石油普查大隊,並從西北、華東增調了大批地質、鑽探技術力量和物資設備。同時,將原在陝北工作的中國——匈牙利合作物探隊調到鬆遼盆地工作,並與一一二物探隊合並成立了以朱大綬為技術負責人的東北石油物探大隊(後改稱第二物探大隊),增強了物探力量。同年六月,石油工業部成立了鬆遼石油勘探處(後改為局),並增調了石油深鑽和物探、測井隊伍,開始了鑽基準井。

大規模普查勘探工作開始後,一九五八年四月,在地質部施工的南17井(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大裏巴村)區域剖麵鑽的岩心中,首次發現含油砂岩,這大大鼓舞了全體石油勘探工作者的找油信心。

經過一九五八年兩個部的協力勘查,地質部從鬆花江以南(吉林省懷德縣楊大城子)到江北(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的許多地質淺鑽的岩心中發現了含油砂岩和油氣顯示,同時應用物探地震方法及地質構造鑽基本圈定了楊大城子、扶餘、登婁庫等一批局部構造和包括高台子、葡萄花、杏樹崗等局部構造在內的大同長垣構造的初步輪廓(出油後改稱大慶長垣,以示對國慶十周年的慶賀),為進一步的詳查和鑽探做好了準備。

由石油工業部施工的鬆基1井(安達縣任民鎮)、鬆基2井(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登婁庫)獲得很有意義的地質成果,為完善地層層序、驗證物探異常、研究區域構造和油氣評價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上述資料和成果的基礎上,為加速勘查西部,在鬆遼工作的地質和物探隊共同商定了一九五九年的勘查工作方案,確定以盆地為整體,統一部署:以區域剖麵為主幹,聯合作戰,整體解剖,綜合勘探,區域評價,重點突破;中央坳陷的大同長垣高台子構造上,由石油工業部鑽第三口基準井(鬆基3井),由地質部對扶餘構造進行鑽探,共同對盆地進行綜合研究。

一九五八年冬,來鬆遼盆地考查的蘇聯石油科學代表團團長И.О.布洛德教授對這個方案曾給予指導。

總體部署方案的實施,取得了重大成果,首先是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國慶十周年前)鬆基3井噴出了工業油流;九月二十七日扶餘構造的扶27井也獲得工業油流。正如兩個部黨組共同給吉林省委和黑龍江省委以及在鬆遼盆地找油的兩個部的全體職工賀電中指出的:“鬆遼油區的突破,是向國慶十周年獻的一份厚禮。從此,鬆遼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進入了明確油田、探明儲量的新階段”。地震詳查表明,大慶長垣為一麵積為2000平方公裏的二級構造;通過初步勘探,在每個局部構造上,都獲得工業油流,從而迎來了一九六○年開始的鬆遼石油大會戰。

一九六○年二月,地質部在長春召開了全國石油普查工作鬆遼現場會議,肯定了成績,總結交流了經驗,並提出了乘勝追擊,擴大成果的新部署。同年春,地質部何長工副部長和石油工業部餘秋裏部長會商鬆遼盆地的勘探形勢,為配合石油工業部的大慶石油會戰,在吉林省委領導下,以地質部為主組成江南指揮所,統一指揮鬆花江以南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四月,地質部第一台深鑽機(B—35型)於大賚構造開鑽。

一九六三年,大慶油田已初具生產規模。石油的增產無疑對當時的國民經濟調整、恢複和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十一月,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

鬆遼油區的突破,從踏勘到發現大慶、扶餘油田,前後經過五年,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曆史上是罕見的。在客觀上雖與盆地結構、構造簡單有關,但石油工業部和地質部協同配合,統一部署,聯合作戰,並采取了適合地區特點的有效的綜合普查勘探方法,在主觀上起了主要作用。鬆遼油區的突破,在中國石油勘探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石油地質理論上,改變了陸相地層“貧油”的認識,從而把中國石油地質的理論和科學技術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四年,地質部在鬆遼盆地的工作,主要是對資料進行綜合研究,編寫盆地石油地質和物探工作階段總結;與此同時,在海拉爾、開魯、下遼河等盆地進行了石油普查勘探,對三江盆地、延吉盆地進行了綜合研究。在下遼河的勘探中,於黃金帶構造上鑽遇含油層,證明這是一個有遠景的含油氣盆地。一九六五年,地質部將第二普查勘探大隊調往四川,加強內地石油地質工作;地質部在下遼河盆地的油氣勘查工作轉由以彭世福、楊兆宇為技術負責人的第一普查勘探大隊繼續進行。

自一九五五年起,地質部在華北盆地進行了五年多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到一九六○年,圈定了8個沉積坳陷和一批構造及隆起,為進一步普查勘探創造了條件。在鬆遼油區突破後,地質部及時作出了決定:把石油普查勘探重點轉移到華北盆地。

早在一九五九年十月,李四光在聽取鬆遼石油普查大隊成果彙報時就指出:“看來鬆遼油區,大局已定,今後該是跳出門坎(指鐵嶺一帶地下隱伏的東西向隆起帶)往南移動的時候了(指下遼河、渤海及華北平原)。”一九六○年地質部在天津召開了第一次華北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會議。石油工業部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在總結普查成果,分析找油形勢以及遠景的基礎上,決定選擇濟陽、黃驊兩坳陷為重點地區,並以東營、義和莊、鹽山、羊三木、北塘、馬頭營等構造為突破點,東營構造由石油工業部率先勘探。

一九六一年二月,地質部在河南濟源坳陷沁3井,首次在華北盆地鑽遇含油砂岩。一九六一年四月,石油工業部在東營構造華8井,於下第三係沙河街組首次獲得工業油流;接著地質部在義和莊構造沾1井亦獲工業油流,華北油區從而取得突破。

一九六四年一月,石油工業部開始華北石油勘探會戰。一九六五年在東營坳陷勝利—坨莊地區鑽獲兩口(坨11、坨9)日產原油千噸以上的高產井,遂名該區為“勝利油田”。

地質部在黃驊坳陷羊三木構造鑽進的黃3井,於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在上第三係館陶組獲工業油流,揭開了黃驊坳陷大規模油氣勘探的序幕。經一九六四年會戰後,石油工業部發現北大港油田,即命名為“大港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