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1 / 3)

金屬礦產地質工作 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

中國的有色金屬礦產中,銅、鉛、鋅、鎢、錫、鉬、鎳、銻、汞都早有開采的曆史,但在一九四九年以前,隻有少數礦區做過一些地質調查工作,資源情況不清。一九四九年後,在全國範圍內對有色金屬礦產開展了大規模的普查勘探工作。

一、銅礦資源勘查

一九四九年以來,銅礦一直被國家列為普查勘探的重點礦種之一。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已查明銅礦產地800多處,幾乎遍布全國各省、自治區。其中大型銅礦產地超過30處,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贛東北、甘肅白銀廠、山西中條山、北祁連山、南嶺、西昌—滇中、西藏玉龍、黑龍江嫩江和內蒙古滿洲裏等地區。已建成白銀廠、大冶、東川、銅陵、中條山和江西六大銅礦基地。

(一)贛東北德興斑岩銅礦。

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九年,江西省銅廠地質隊和有關科研單位對德興縣境內的銅廠、富家塢、朱砂紅三個礦床進行了勘查工作。七十年代中,江西地質局集中了8個單位的部分骨幹力量,在朱訓、尹培基、張蓮寶等的組織和指導下,對銅廠和朱砂紅銅礦再次進行工作。江西冶金勘探公司對富家塢銅礦補作了勘探。最終共探明儲量達800多萬噸。銅廠已建成為中國大型的銅礦生產基地。

(二)山西中條山銅礦。

指分布於山西省絳縣、垣曲縣一帶的銅礦。據垣曲縣誌記載,唐代即已在此采冶。一九五二年,地質部二一四隊由王植率領到此進行地質調查。根據古采礦遺址,布了一個手搖鑽孔,經地表取樣化驗,獲得銅的平均品位0.4%左右,經分析認為:屬於細脈浸染型銅礦床的可能性較大。於是在全區進行了化探普查,圈出大麵積的銅異常區。最後決定作深部勘探。至一九五五年探得一個大型斑岩銅礦,獲銅金屬儲量200餘萬噸。此外,在蓖子溝、南和溝、老寶灘等地還找到了沉積變質型銅礦十餘處,均為中、小型礦床,但品位較富。中條山已建成為華北最大的銅礦生產基地。

(三)甘肅省白銀廠銅礦。

古代即已開采,一九四七年宋叔和曾往調查,認為可與西班牙含銅黃鐵礦類比。一九五三年以宋叔和為技術負責人的地質部六四一隊對這個礦區進行勘查評價,曆時五年,探明為一個海相火山岩型大型銅、硫礦床。已成為西北地區重要有色金屬基地,並在此建立了工業新鎮白銀市。

(四)安徽省銅陵銅礦。

銅陵一帶有許多銅礦產地,部分在古代曾經開采(如銅官山),但多數產地是五十年代以後才發現和探明的。五十年代初期,謝家榮、殷維翰等來此作過調查,後由以郭文魁為技術負責人的地質部三二一隊在銅官山進行地質勘探;至一九五五年證實銅官山銅礦是個大型銅礦床。此後該隊常印佛等繼續在銅官山外圍開展工作,到一九八四年底,先後又發現和探明了鳳凰山、獅子山、藥園山、團山、冬瓜山、胡村後山等十多個大中型銅礦,從而銅陵地區成為長江中、下遊最重要的銅礦基地,在此興起了工業城銅陵市。

(五)雲南東川——易門銅礦。

這一礦區是中國傳統的銅礦產地,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銅礦產地。古時曾長期開采,一九四九年以前也作過地質調查,五十年代初期,雲南冶金部門的東川地質隊等進行了勘查工作。到六十年代初,發現了老背衝等地的隱伏盲礦體,探明了湯丹、落雪、因民、瀾泥坪等大中型銅礦,擴大了東川銅礦。在滇中易門地區也找到同類型的中小型銅礦近20處,擴大了易門銅礦。

(六)黑龍江多寶山銅礦。

一九五八年由小興安嶺區調隊發現,後由黑龍江第二普查勘探大隊進行普查評價,於一九六二年提交勘探報告,探明銅礦儲量僅19萬噸。一九七二年黑龍江第四地質隊重上多寶山工作。杜琦等係統研究已有資料並與國外銅礦進行對比,提出本礦床屬大型斑岩銅礦床,儲量還能大幅度增加。一九七九年提出總體設計,一九八三年完成詳查初勘工作,證實確為一大型銅礦。

(七)贛西北城門山、武山銅礦。

該礦區是一九五八年發現的。一九六二年贛西北地質大隊對這兩處的含銅黃鐵礦進行了普查評價。一九七○至一九七三年對武山南部浮土掩蓋地區用鑽機打到深部岩體接觸帶,發現了隱伏的含銅矽卡岩體,使儲量大幅度增加。一九七四年在斑岩銅礦模式的啟示下,贛西北地質大隊對城門山礦區再次進行了研究,檢查以往岩體內部鑽孔岩心,發現不少岩心含銅夠工業品位,根據武山找銅的經驗,推測城門山礦區深部也應有發展的遠景。一九七五——一九七七年,擴大勘探工作,證實了深部存在礦體,使礦區儲量成倍增長。該礦已成為江西的重要銅礦基地。

(八)湖北大冶—陽新銅礦。

包括銅綠山、銅山口、鐵山、封山洞等銅礦和含銅鐵礦。古代曾大量開采,但未作過係統的地質工作,資源情況不清。一九五七年以後,湖北省地質局在這一帶進行普查勘探,曆時十三年,證實銅綠山銅礦為全國少有的幾個大而富的銅礦之一,並查明該銅礦還富含金、鐵等成分,可以綜合利用。繼探明銅綠山之後,又在其外圍相繼探明了石頭嘴、雞冠嘴、鯉泥湖等大中型銅礦和含金的銅礦。以銅綠山的資源為基礎,在此建設了大冶銅礦生產基地。

(九)江西鉛山永平銅礦。

這一礦區在晉代就已產銅。一九五四年起進行鐵帽調查,一九六五年江西省地質局九一二隊正式進行普查勘探,至一九七○年探明為一似層狀大型銅礦。

(十)西藏自治區玉龍銅礦。

位於西藏東部江達地區。一九六六年,牧民江參向西藏第一地質隊報了礦。何大江等根據這個線索發現了鐵帽,一九七一年西藏第一地質隊對該礦進行普查評價。一九七二年唐仁鯉等分析研究後認為該礦應屬斑岩型銅礦,因而向岩體內進行探索。結果證實玉龍銅礦為特大型斑岩型銅(鉬)礦床。此後,又在附近發現了馬拉鬆多、多露鬆多及莽總等大中型銅礦,從而肯定是一個遠景巨大的銅礦帶。

(十一)青海省德爾尼銅鈷礦。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由青海省地質局果洛地質隊根據群眾報礦線索發現。從一九六一年起,經過三年普查評價,提供了一個中型銅礦產地。一九六五年,地質部第八物探大隊、八○六物探隊與第三地質隊配合,又在該區找到了3個隱伏銅礦體。經過六年普查勘探,於一九七一年提交了最終評價報告。查明為伴生有鈷、鋅、金、銀等組分的大型銅、鈷礦床。

二、鋁土礦資源勘查

中國的鋁土礦資源豐富。經過三十多年的勘查,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已在18個省、自治區發現了鋁土礦,但主要集中分布於山西、河南、貴州、廣西4省、區,探明的儲量約占全國鋁土礦總儲量的80%以上。

山西省是中國已知鋁土礦資源最多的省份。主要礦床集中在孝義、平陸、陽泉、原平、靈石、保德—偏關等地,與一些大煤田的分布範圍一致。其中孝義西河底鋁土礦,規模大,質量好,埋藏淺,是適於露天開采的特大型鋁土礦床。

河南省鞏縣的鋁土礦為馮景蘭、張伯聲在一九五○年所發現。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作了普查勘探。以後在洛陽地區的新安縣、澠池縣和三門峽一帶,又找到和探明了一批鋁土礦床。這些鋁土礦規模大,質量較好、埋藏較淺,加上交通方便,易於開發,已開始建設大型鋁業生產基地。

貴州省的鋁土礦資源,僅次於山西,居全國第二位。貴州中部修文、清鎮一帶的鋁土礦,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大型鋁土礦,一九四一年由羅繩武、蔣溶發現,但未進行勘探。一九五六年起,貴州省地質局修文地質隊在此開展了普查和勘探,一九五八年提交了小山壩礦區報告。與此同時還對修文地區的12個礦區打了普查鑽。初步獲得地質儲量上億噸。此後,貴州省地質局和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繼續在本區普查勘探,擴大了鋁土礦的資源遠景,現已建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鋁業基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鋁土礦集中產於桂西地區,礦石質量好,是一九五八年後發現的。一九五八年十月,冠秀根率領普查組前往平果—田陽一帶進行踏勘。發現了斷續長達10多公裏的鋁土礦層。經過地質、冶金部門地質隊多年普查勘探,探明的鋁土礦儲量占全國第四位,是中南地區又一個重要的鋁業基地。

三、鉛、鋅礦資源勘查

鉛鋅礦一般是共生在一起的。三十多年來中國已找到鉛鋅礦產地60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地40處,主要分布在南嶺、西秦嶺、華北地台北緣、滇西蘭坪、青海錫鐵山及江蘇的南京—蘇州等地區。已探得的鋅及鉛的金屬儲量位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