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 概述
一、工作的內容和意義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是運用地質學的理論與方法及有關技術手段,對地下水的分布和運動情況、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條件以及地質環境對人類影響和人類活動可能引起的地質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查研究。它們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下水是很多地區城市生活或工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在幹旱半幹旱地區、岩溶發育地區、南方紅層地區和西南山區的“幹壩子”等地表水不足的地區,地下水的重要性更顯得突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下水資源是水文地質勘察十分重要的任務。凡重大工程的規劃設計,首先必須對工程地質條件作出評價。為預防或整治因地質因素或人類生產活動引起的環境災害和變化,就有必要進行環境地質工作。因此,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與工業建設、城市建設、農林牧業的發展、水利電力開發、礦產資源的開采、交通運輸、海洋及國防工程以及其他建築等部門的工作,關係十分密切。
這些工作包括對全國地下水資源進行全麵調查,為城市、工業供水或農田灌溉所進行的水文地質勘察、以及礦區水文地質工作等,包括為民用建築、水利工程、鐵路公路等所進行的工程地質工作等。
進行上述工作,需要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的原理為指導。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都已成為地質科學中的專門學科。近年興起的環境地質學,是地質科學與環境科學相結合的一門新學科,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服務。如地麵沉降或地麵塌陷、水庫蓄水引起的誘發地震,沼澤化、鹽堿化、地震災害的預防,以及滑坡、水土流失等問題,均屬環境地質學研究範圍。
二、工作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建立起來的。一九四九年前隻有少數地質工作者零星地進行了一些地下水調查和水庫壩址、公路工程等的工程地質工作。一九四七年,前中央地質調查所雖然設有工程地質研究室,但人員寥寥無幾,設備更談不到,因此,留下的資料十分有限。
一九四九年隻有個別地質人員從事這方麵工作,到一九五二年地質部成立時,也僅有一個26人的小組,主要是配合水電、鐵道、化工等工業部門的工程建設,進行工程地質工作。
五十年代初期,地質部采取學校正規學習和短期培訓等措施,大力加強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門人才的培養工作,積極組建專業隊伍。一九五五年地質部成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時,已組成一支擁有1300多人,並有相應勘探設備和實驗測試手段的專業隊伍。原有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家和應聘來華的蘇聯專家致力於培養人才、規劃工作和指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的進行。水利、電力、鐵道等部門也相繼建立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提高,使中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得以迅速發展。
五十年代初期,為了擺脫洪水的災害,把開發水利列為重要任務,地質部與水利部門合作,共同為編製長江、黃河、淮河、遼河、珠江、鬆花江等主要河流的流域規劃,提供了工程地質資料。並陸續完成了官廳、梅山、佛子嶺、南灣、新安江、三門峽、丹江口等大中型水庫壩址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同時與鐵道部門合作,共同完成了寶成、天蘭、川黔、鷹廈、集二等鐵路新線以及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等工程的地質勘察。此外,地質部陸續開展了北京、西安、包頭、湛江、太原、呼和浩特、沈陽、鄭州、烏魯木齊、青島、濟南、成都等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工作及部分礦區的水文地質工作。
從一九五六年開始,地質部門組織力量,有計劃地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在工程地質方麵,水電、鐵道等工程部門的專業地質隊伍逐漸壯大,已有能力單獨承擔勘察任務。
到五十年代後期,地質部所屬的水文地質專業隊伍已達8000餘人,基本上完成了主要平原地區1∶20萬——1∶50萬水文地質普查工作,並編製出版了第一幅1∶300萬《中國水文地質圖》和一些各類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其他圖件。還配合礦山勘察,完成了近1000個礦區的水文地質勘察任務。在工程地質方麵,完成了長江三峽壩址方案比較和全國40多個大中型水庫壩址不同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完成了包蘭、寶成、集二、鷹廈等鐵路新線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在這一期間,還相繼製定了一些有關的規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