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提起“心理操縱”(即我們常說的“攻心”),就會有人立即想到“陰謀”“陰險”“狡詐”等字眼。其實,在古代“攻心”本身並不是貶義。“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操縱術。試想如果從心理上就讓對方屈服於你,而不需費一兵一卒,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當然本書所說的“心理操縱”,並非兵法上的意義,也不是為了某種戰爭目的。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掌握一些心理操縱術,是為了更好地與人交往,從心理上影響、駕馭和改變你的家人、朋友、上級、同事、客戶等,遊刃有餘地與他人相處。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管理不好下屬、談判屢次失敗,就是因為不懂得用心理戰術。

美國聯邦調查局有一位專門測試罪犯人格和心理的探員,多次突破重大罪犯的心理防線,因而偵破了不少重案。當記者采訪他時,卻發現他竟然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他的話不多,但每個字都有力量。記者問他,如此不善辯的他是怎麼征服那些犯人的。他回答說,他靠的不是口才,而是攻心的策略。

要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先必須影響他的態度,影響他的態度必須先影響他的思維,影響他的思維必須先了解他的需求。蘇洵的《諫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三個人:一個勇敢,一個不太勇敢,一個膽怯。有人同他們一起走到某個深穀邊,並告訴他們:“能夠跳起,跨越這個深穀的人,就是勇敢的人;而不能跨越的人就是懦夫。”那個勇敢的人以怯懦為恥,很快就跨過深穀。剩下的兩個人就不能了。

這人又告訴他們說:“能夠跳過去的,給他千兩銀子;不能跳過去就不給。”那個不太勇敢的人因為追逐金錢利益,也就跳過去了。

那個怯懦的人還是不能過去。一會兒,回頭看見一隻凶猛的老虎向他逼來,這個怯懦的人沒等別人告訴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寬闊平坦大道一樣跨過了深穀。

三個人開始站在深穀邊時,未必想要跳過深穀,但最終都跳了過去。第一個人跳過深穀,是因為他以怯懦為恥,他追求精神上“勇敢”的名聲;第二個人是因為有利益誘惑,他追求物質上的金錢;第三個人是因為有猛獸逼來,他需要保住生命。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內心需求,這種需求平時不一定會表現出來,但常常受到外界意見、態度和行為的影響,隻有在受到外在誘導時,這種需求才能最直接地表現出來。

心理操縱術,實際上就是,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或是利用他內心的恐懼,危重誘導他改變態度,從而達到你想要的結果。

這本書依然是我獻給年輕人的一本處世禮物。針對職場中的年輕人,教他們如何看懂他人,如何用自己的思維影響他人。通過得體的語言和行為博得他人的青睞,操縱他人的情緒,想法和行為,在和諧的人際網絡中,微妙地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