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王子”亨利(1 / 3)

形形色色的找礦奇遇 青藏高原無人區探秘

我國的西南有一片高聳遼闊的大高原,這就是世界聞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它北起昆侖,南至喜馬拉雅,西迄喀喇昆侖,東抵橫斷山,總麵積超過200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達4500米左右。青藏高原是一個由一係列高山大脈組成的大高原,由北而南,主要的山脈有祁連山、阿爾金山、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等。許多山嶺的高度在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 米,成為地球之巔。

在這片遼闊的大高原上,雪山連綿,穀地坦蕩,湖泊眾多,草原成片,以及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山嶽裏還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可是這裏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裏隻有4人,在高原的腹地,幾乎沒有人煙,極富神秘感。

這個無人區,大致位於昆侖山以南,喀喇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南北寬約三五百公裏,東西長達千公裏左右。地麵起伏緩和,除少數高度很大的冰山雪嶺外,一般相對高度隻有數十米至百米;湖泊星羅棋布,而且大多是鹹水湖。

無人區內,不僅氣候嚴寒幹燥,而且天氣變化無常,往往在一日之內,頻繁交替地出現晴、雨、雹、雷、風、雪等多種氣象奇觀。剛才還是陽光絢麗,一會兒出現漫天風雪,轉眼又是晴空萬裏;有時白雲緩緩飄動,但刹那間,滿天變得灰白一片,接著落下雪霰來著冰雹;而同時,在不遠的地方,仍是陽光明媚,白雲悠悠,兩地相距不遠,但天氣情景,判若兩個世界。

此外,還經常出現“雨”。和“夜雨”等氣象奇特現象。這是由於高原大氣中的水分含量少,朵朵的雲彩,似有雨,又不見雨,“隻有空中雨,不見落地來”。也就是說雲中的雨滴,還沒有降落到地麵,就在空中被蒸發掉了。這種現象稱為“雨幡”。在高原上,即使是多雨季節,白天出門可以不帶雨具,也決不會遭到雨淋,可是,晚上出門雨具就必備無疑了。因為白天常常萬裏無雲,陽光普照,但一到傍晚,烏雲就滾滾而來,而且愈來愈厚,愈來愈低,一會兒,雷雨大作,午夜三四點鍾達到高峰,待東方發白,雨漸漸停止,中午前後,雲開日出,天空又呈現一片湛藍。這種現象稱為“夜雨”。在青藏高原及其無人區,夜雨量約占總降水量的一半左右。夜雨的形成,主要與局部地形條件有關。在高原上,白天強烈的光照,引起空氣的對流,在天空形成一片片濃厚的積雲,因氣溫較高,雲層中的小水滴容易蒸發、消散,所以白天以晴空或少雲為主。但到了夜晚,地麵溫度驟降,山坡上冷空氣迅速下沉,導致空氣交換,水氣又較充足,為成雲致雨提供了條件。雲層內的不穩定,使水氣飽和凝結,同時加速小水滴的碰撞合並,最終形成降水。

青藏高原無人區位於中緯度的內陸,地勢高亢,屬於高寒氣候地帶。這裏四季如冬,年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東部地區要低10-18℃,最熱月的平均溫度低於8℃,甚至6℃,幾乎同北極圈內夏季的溫度相當。因此,即使在七八月間,高原上仍有雪花紛飛,山峰上還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每年 11月到次年 3月,整個高原上被一股自西向東的氣流,即氣象學上稱為“西風急流”所控製。“西風急流”,風速超過八級大風,有時狂風大作,從高空到地麵,塵土滾滾,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十分可怕。但當沙暴過後,晴空萬裏,碧雲鋪天,透明度特別好,有時還會變成一種十分柔和而明亮的水藍色,格外誘人。

青藏高原無人區,受高寒氣候的影響,地下布滿著永久凍土,永久凍土又稱多年凍土,它埋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內,多年連續保持在0℃以下,即使在暖季也不融化,一直呈凍結狀態。厚度在100米以上。

高原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年長日久以後形成冰川。冰川是一種沿地麵緩慢流動的巨大冰體,有的在平緩的山頂上,像一頂雪白的帽子,叫冰帽冰川;有的在陡坡懸崖上,似著的銀色盾牌,叫懸冰川;有的在山穀中,如一條晶瑩的綢帶,叫山穀冰川……在冰川集中的地區,有幾條山穀冰川相彙,像條條玉龍,在山間盤繞。喀喇昆侖山和西昆侖山是冰川最多、規模最大的地區,十幾公裏至數十公裏長的冰川比比皆是。其中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的音蘇蓋提冰川,長達42公裏,是我國最大的冰川。冰川是巨大的固體水庫,是高原上重要的淡水資源。

在暖季,冰雪融化的水,在冰川表麵彙成河流。河流越過冰崖,飛瀉而下,形成壯麗的瀑布,或遇到冰川中的裂隙,潛入地下,成為冰下河流。冰下河融穿冰層,沿途塑造出陰森可怕的冰井、冰隧道、幽勝迷人的冰洞和絢麗壯觀的冰水噴泉。

在陽光、冰雪融水和風的作用下,冰川表麵出現差別融化,形成冰蘑菇、冰橋、冰牆和冰塔等神奇無比的美麗景色。

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最多的地區。據統計,我國湖泊麵積在1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460餘個,合計總麵積為7.56萬平方公裏,其中青藏高原湖泊麵積就有3.65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湖泊麵積的一半。而青藏高原無人區又是高原上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區。這裏的湖泊絕大多數是內流湖,而且以鹹水湖和鹽湖居多。

地表的岩石和土壤不斷被水浸洗衝蝕,其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水中溶解,被河流和地下水帶入封密的內流湖泊,形成各種鹽類沉澱下來。在幹燥氣候條件下,湖水不斷蒸發,而鹽類卻不斷補充,久而久之,鹽類在湖泊中積聚,湖泊就變成鹹水湖或鹽湖。據我國科學工作者考察,這些湖泊含鹽類的成分和數量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有的湖泊含鹽量雖比較多,但還沒有處於飽和狀態,引起鹽的結晶(化學沉澱);少數湖泊處於衰亡階段,成了“幹鹽湖”。無人區的鹹水湖和鹽湖,除多數是淺水湖泊以外,還有一些深水湖泊,錯尼就是其中的一個。藏語“錯尼”是“雙湖”的意思,由東、西兩部分組成,中間隻有一通道相連,水深在近岸處就達30米以上,最深處為59米,含鹽量相對不高,還是一個年青的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