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區電力工業
華北地區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麵積146.78萬平方公裏,人口11666萬。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交通和科學文化中心;天津是中國北方的海陸交通樞紐和工業基地;河北、山西、內蒙古是中國重要的煤炭、鋼鐵基地,機械、輕工和農牧業也很發達。華北地區物產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現在已經建成一個結構比較完整、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華北地區煤炭已經探明儲量達4697億噸,據一九八四年統計實產27969.7萬噸,占全國產量的37.21%。其中山西煤炭探明儲量及產量均居全國之冠,內蒙古、河北也在全國居前列。華北年產石油約1048萬噸,加工處理原油近千萬噸。豐富的煤炭和石油資源為華北電力工業的火電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華北大多數地區屬黃河水係和海河水係,各地降水量懸殊,水能蘊藏量僅占全國的1.8%,因而水電建設受到一定的製約。
華北使用電力距今已有九十餘年的曆史。一八八八年清朝宮廷開始辦電,隻供宮內照明用電,這是華北地區用電之始。曆經六十餘載滄桑,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華北全境解放,舊中國給華北地區留下的發電設備容量隻有32.85萬千瓦,當年發電量僅7.45億千瓦時,電力負荷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鎮和廣大農村、牧區幾乎沒有電力。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組織電業職工恢複生產,修複損壞的設備,各地電力企業普遍進行了民主改革,廣大職工精神振奮,全力搞好安全生產,多數發供電設備達到了銘牌出力,消耗指標開始下降。各企業普遍推行了責任製,建立規章製度,為電力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毛澤東主席在一九五○年九月十一日親筆複信,慰勉石家莊電業局和天津第三發電廠全體職工,使華北電業職工受到很大鼓舞。
全國開始實行五年計劃以後,國家對華北電力工業增加了投資,發展速度加快。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華北地區廣大電業職工堅守生產崗位,仍完成了電力生產和基本建設計劃。特別是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麵進行了撥亂反正,整頓企業,改革經濟體製,為電力工業更高速度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三十多年來,投產機組容量共1163.90萬千瓦,其中水電59.71萬千瓦,並建設了相應的輸變電設施;火電單機容量最大32萬千瓦,水電單機容量最大15萬千瓦,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19.26億元。到一九八五年末,華北全區總裝機容量達到1382.17萬千瓦(包括華北電管局直屬廠、地方電廠、企業自備電廠和與其它地區聯網的電廠),平均年遞增率10.95%。一九八五年全年發電量671.78億千瓦時。三十六年平均年遞增率13.30%。
五十年代初期,華北範圍內的區域性電網隻有京津唐電網,隨著電力生產的發展,又陸續組成了石家莊、邯鄲、晉中、晉南、晉東南、雁同、呼包、呼盟嶺北等電網。七十年代,石家莊和邯鄲兩電網組成石邯電網,山西省境內的4個電網組成統一的山西電網。一九八一年九月,京津唐、石邯、山西3個電網聯網組成華北主電網,內蒙古呼包電網同華北主網的聯網工程正在加緊進行。一九四九年,僅有33千伏至77千伏輸電線路672.5公裏。一九八五年末,共有35千伏至500千伏輸電線路54428.41公裏,為一九四九年的80.93倍。一九四九年,77千伏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僅有4.85萬千伏安,一九八五年,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主變壓器容量已發展到2859.61萬千伏安;為一九四九年的589.6倍。城市電網也有了很大發展,北京220千伏主網已於一九八四年建成雙回馬蹄電網,天津、石家莊、太原均已形成220千伏單環網。呼和浩特、包頭市區已經形成各自的110千伏電網,110千伏高電壓已經深入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市中心,城市配電網的改造已取得初步成效。華北主網的500千伏網架正在建設。
華北是中國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外貿出口產品的綜合性基地,用電增長快,需求量大,電力工業發展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一九八五年,在限電的情況下,華北主電網最大負荷為893.30萬千瓦。從華北地區各行業用電情況來看,工業用電比重最大,一九八五年,工業用電量占全部用電量的70.28%,農業用電量占18.60%,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占9.25%。華北各電網的行業用電構成比重差異較大,使電網負荷曲線有著不同的特征。
新中國建立前,華北地區幾乎沒有農業用電,一九八五年,全地區農村用電量達到99.8億千瓦時,加上縣辦鄉鎮工業用電,近156.2億千瓦時。為了解決偏僻山區、牧區的用電問題,各地還因地製宜地發展了小水電、小火電和風力發電,這些用水能、煤炭、風能作動力的小型電站像顆顆明珠,鑲嵌在遼闊山鄉和牧區草原,對農牧區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經過三十多年新建、擴建,更新、改造和革新、引進,華北電力工業的技術和裝備水平已在國內居於較先進的地位。高溫、高壓、大容量、高效率發電機組已占火電全部裝機容量的81.11%,部分大容量機組實現了計算機程序自動控製。水力發電從無到有,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動化水平。在河北省崗南水電廠安裝了進口的第一台抽水蓄能機組,在北京密雲水電廠安裝了中國自製的第一台抽水蓄能機組,在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保定、邯鄲、太原、大同、包頭等城市建設了一批熱電機組,實現了熱電聯產,對節約燃料改善城市環境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供用電方麵,采取增加和合理配置無功功率補償裝置和有載調壓的措施,用戶電壓質量有了顯著改善。采用超高壓長距離輸電和高電壓深入市中心區供電,提高了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率。大城市采用了建設10千伏開閉站和小區配電室的做法,為充分利用變電站出線位置和向高層住宅樓的雙電源供電創造了條件。高壓運行技術有了新的進步,高壓帶電作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為減少用戶停電損失做出了貢獻。用電管理上采取新的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推動了合理用電和節約用電。電力設計和施工部門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技術。電力修造企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技術和裝備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華北電力科學試驗研究部門在麵向生產麵向基層的方針指引下,為解決生產和基本建設中的技術問題取得了新的成績,電子計算機在電力企業中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應用。華北地區電力科技成果有多項獲得國家獎勵,僅一九七八年全國科技大會上,就有41個單位的117項科技成果獲獎。
華北地區電力工業的管理體製和方法,隨著生產建設的發展,經曆了多次變化,在現代化管理方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一九八○年華北電管局成立後,實行了集中統一的管理體製,華北各省、市、自治區電力(電管)局既是電管局的直屬企業,又是省、市、自治區政府管電的職能部門。跨省(市)的京津唐電網結構緊密,繼續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體製。電網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由華北電管局統一編製,綜合平衡,歸口上報,統一下達。在計劃體製上,華北電管局對省、市電力局實行指令性和指導性兩種計劃,用經濟責任製的形式協調各直屬單位和企業的關係。對電力工業的基本建設,電管局是基建項目的總承包單位,實行電管局、省局或工程承包公司及發電廠、供電局三級投資包幹責任製。這些做法,初步改變了過去“吃大鍋飯”的情況,進一步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
華北電力工業的職工隊伍在發展中逐步成長壯大。一九八五年末,共有職工200372人,其中從事電力生產人員137339人,基建施工和設計人員有52613人。經過多年的教育和培訓,職工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在華北電業職工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占5.7%,具有中專水平的占5.6%,其中有中、高級職稱的共5122人。經過領導班子調整,各級幹部的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職工中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好技藝高的先進人物。為了提高職工的政治、文化和技術素質,華北電業係統大力發展職工教育,已開辦全日製和在職的大專院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4所,全日製的技工學校9所。基本完成了在職職工初中補課和初級技術補課的培訓任務。特別是近幾年為了適應職工教育的要求,電視、函授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已形成電視和函授中專、電視大專、函授大學本科、知識更新教育等各種層次的培訓體製,提高了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電化教育手段的采用給電業職工教育增加了新的活力。通過幾年刻苦努力,華北電力工業職工教育已初步形成結構比較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體係,對華北電網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火電
三十多年來,利用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大力發展火電,使華北的電力工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共建成投產火力發電機組227台,發電設備總容量達1083萬千瓦,為一九四九年的32.46倍。其中:有20萬千瓦及以上的電廠20座,設備總容量達到830.73萬千瓦,占建成設備總容量的76%;高溫高壓機組的設備容量占火電設備總容量的86.8%。在北京、太原、石家莊、保定、邯鄲、包頭等城市建設的13座熱電廠,對保證城市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節約能源,改善環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華北的電源建設,發電機組從小到大,建設力量從弱到強,經曆了恢複、起步、成長、發展的過程。
(一)一九四九年九月,華北全境解放後,接收了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32.85萬千瓦的發電機組。由於管理落後,年久失修,加上戰爭的破壞,設備殘缺不全,許多機組達不到銘牌出力。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廣大電業職工以主人翁的姿態,開展了全麵的恢複性設備大修。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到一九五二年末,大多數發電機組達到了銘牌出力正常運行。如石景山發電廠的2.5萬千瓦6號機是當時華北地區容量最大的發電機組,由於遭到嚴重破壞,很難修複。但電廠職工克服了種種困難,檢修一百六十七天,於一九五○年二月恢複發電。據統計,在一九五○年內還檢修了12台主要機爐,改造了電氣設備,確保了安全發電。
與此同時,實行生產部門與專業隊伍相結合,抽調了各電廠的部分檢修人員,組建了大同工程隊,成為華北地區最早出現的獨立的電力安裝專業隊伍。嗣後,相繼組建了太原、峰峰和淮南等檢修工程隊,除主要承擔華北地區的發供電設備的修複、安裝任務外,還支援了華東、東北、西北、華中和新疆等地的發供電設備的拆遷和安裝任務。從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末,共檢修和拆遷安裝汽輪機35台,發電機32台,鍋爐82台,以及相應的輸變電設備,促進了華北電力生產的迅速恢複,並為電力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初步的物質基礎。
(二)一九五三年,國家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華北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起步階段。為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全麵學習蘇聯經驗,華北電力生產、基建和管理等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由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太原第一熱電廠工程,是華北地區第一座進行大規模施工的火電建設工程,也是華北火電建設的起步工程,第一期工程為3機4爐,設備總容量為4.9萬千瓦。為確保工程的順利完成,適應大規模電力建設的新形勢,華北電力係統抽調了大批土建安裝技術骨幹和施工人員,組建了土建安裝綜合性施工隊伍——三六○工程公司,並得到了西北火電公司的大力支援。一九五三年十月開工,曆時三十八個月,於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全部建成投產發電。這項工程在建設初期,由於缺乏經驗,造成了浪費,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批評。經過及時總結,電業職工吸取了教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特別是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學會和掌握了編製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冬季施工,實行組合安裝,製定技術規範以及現場管理等一係列施工製度,鍛煉了施工隊伍,為進一步發展華北的電力創造了條件。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內蒙古等地的新建電廠共有15台機組投入生產,均為進口的中溫中壓機組,投產設備容量達19.06萬千瓦。隨著電力建設的發展,設計、安裝、建築隊伍得到迅速壯大,施工人員由一九五二年初的1400人發展到一九五五年的1.3萬多人,增加了近10倍。施工技術也有了提高。同時,培養了一批生產運行檢修工人和管理人員。這個時期,除推行計劃檢修,實行定額管理外,還建立了運行設備專責製和各項操作規程,大力開展運行人員現場培訓和貫徹《電力工業技術管理法規》等,加強了生產管理,對改變華北電力生產的落後麵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五十年代後期,華北電力工業的發展由中溫、中壓向高溫、高壓轉化的階段。一批高溫高壓發電機組在北京、太原、包頭等地相繼安裝、投產,單機容量從2.5萬千瓦增大到10萬千瓦,技術和管理水平有了新飛躍。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年,華北電力係統共有102台機組建成投產,設備總容量為248.9萬千瓦,其中高溫高壓機組36台,設備容量占這個時期建成總容量的68.7%,電力建設得到了新的發展。一九五七年開始建設的北京熱電廠,是首都第一座大型的高溫高壓、高度自動化供熱式發電廠,在建設中,第一次自己整套編製施工組織設計,采用大組合和預檢修、預裝配的施工方案,推行土建、安裝大交叉作業,第一台2.5萬千瓦機組僅用14個月的施工期,於一九五八年九月投產發電,創造了當時電力建設工期短、速度快、質量好的先進記錄。建成後的設備總容量在六十年代初曾占京津唐電網的25%,其中一九五九年投產的10萬千瓦機組(蘇聯造)是當時國內第一台單機容量最大的高溫高壓機組。一九六○年一月,中國自己製造的單機容量最大的5萬千瓦發電機組在太原第一熱電廠建成投產,體現了中國自力更生發展電力工業的偉大成就。
六十年代初,中國的經濟建設遇到嚴重的困難,同時蘇聯撤走專家,撕毀合同,給華北電力工業的建設帶來很大影響。具有光榮傳統的華北電力係統的廣大職工,緊緊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周圍,在生活和物質供應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發揚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奮發圖強,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一時期建成的北京高井發電廠,就是靠這種精神,由中國自己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的大型現代化火力發電廠的典型工程之一。第一期工程為2台10萬千瓦機組和40萬千瓦容量所需的公用係統建築工程。在困難麵前,建設者們發揚了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改由蘇聯設計變為自己設計,采取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開闊整齊的布局方案。技術上第一次采用先進的擴大單元集中控製,配套設備由全國各兄弟單位發揚大協作精神,自行製造。施工中,甲乙各方團結協作,相互配合。石景山發電廠職工主動承擔了建廠的籌建任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硬是用肩扛手拉,把3萬噸水泥、1萬多噸鋼材、近7000立方米的木材和其他建築材料從車站搶卸搶運到工地。在蘇聯撤走專家的情況下,承擔全部設計和土建、安裝任務的北京電力設計院、北京基建工程公司一、三工程處和北京市第六建築工程公司等共7000多名職工,住工棚,頂寒風,奮戰在工地上,經過7個戰役,曆時一年零四個月,第一台10萬千瓦機組於一九六一年四月交付生產,並取得了一次製粉、一次點火、一次供汽、一次製氫、一次並列成功的勝利,確保機組迅速投入運行,及時為首都輸送了電力,緩和了北京嚴重的缺電局麵。電廠職工還克服困難,認真學習,較好地掌握了新設備運行操作和檢修維護技術,並在生產管理上實行了大膽的改革,建立了運行和檢修的大分場製,使這個廠的安全、經濟水平迅速居於全國同類型電廠的先列。高井電廠的建設,是一曲自力更生的勝利凱歌。建成後的高井電廠,廠房明淨整潔,道路平坦;廠區山水環繞,鬆柏翠綠,顯得莊嚴雄偉,成為六十年代初首都工業戰線的一麵櫥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