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區電力工業(3 / 3)

三十多年來,華北地區各供用電部門,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方針,為解決電力供需矛盾,使有限的電力資源發揮更大效益,加強了用電管理。

(一)實行計劃用電,合理分配電力資源。從五十年代開始,北京等地就對工業用戶實行了發放照明時間用電許可證的辦法。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為適應電力負荷的迅速增長,在京津唐電網及其他一些地區開展了電網的升壓改造工作。一九七二年,各省市(自治區)普遍成立“三電”(計劃用電、節約用電、群眾辦電,後改為計劃用電、節約用電、安全用電)辦公室,運用行政、技術和經濟手段加強用電管理。一九七八年,國務院2號文件批轉了《燃料、電力憑證供應辦法》,開展了大電力用戶“一查、四定”(用電大普查、定電量、定負荷、定單耗、定用電時間)工作,對大電力用戶實行下達用電指標憑證供應。到一九八四年,北京、天津兩市已對1459個大電力用戶實行憑證供電,控製著180.39萬千瓦負荷,約占京津負荷的58.8%。同時采取技術措施,保證計劃用電的實施,京津兩市已在大電力用戶中加裝電力定量器631具,控製負荷達70萬千瓦。此外,一些地區還對用戶超指標用電實行加價辦法,對平衡電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為了充分利用能源,解決用電高峰期間電力不足的矛盾,三十多年來,華北各地供用電部門采取了一係列調整負荷曲線的措施:每年在高峰負荷季節,如在農業抗旱、三夏、排澇期間,安排大型工礦企業檢修設備,或工業讓電支援農業;在冬季城市供熱采暖負荷上升時期,調動自備電廠多發電多供餘熱,以調整季負荷;堅持統一安排廠礦企業的廠休日,以調整周負荷;對一班製、兩班製生產的工礦實行避峰用電,三班製的工廠鼓勵夜間多用電,對耗電大的設備如電弧爐、熱處理爐等盡可能安排夜間用電,以調整日負荷。由於采取了這些有效措施,使負荷率有了顯著提高。

(二)節約用電是一項長期的帶有戰略意義的措施。三十多年來,華北各地“三電”辦公室和供電部門堅持開展節約用電工作,積極挖掘用電領域的內在潛力。一九六三年,國家經委頒發《單位產品耗電定額導則》後,華北地區建立了用電定額管理製度,對燒堿、電石、矽鐵等100多種產品規定了用電單耗。指導協助用電單位應用新技術,改造舊設備,改革生產工藝,加強設備維修,實行經濟運行,采取一係列節電措施。如:以矽整流器代替直流發電機組,提高效率20—30%;電阻加熱爐推廣矽酸鋁纖維保溫材料,節電30%以上;將交流接觸器改為無聲運行,每台每年可節電200千瓦時;中頻淬火裝置由閘流管改成可控矽等也收到了效益。

(三)華北地區各供用電部門始終重視用戶的安全用電。京津唐地區在五十年代初期即成立安全用電監察部門,監督和協助用戶進行電氣設備的季節性預防性試驗,負責用戶繼電保護定值整定與校驗、電力電容器的管理。北京供電局已對全市約8萬名電工進行了考核,並核發了電工執照。各地供用電部門還出版了些電工刊物,為用戶舉辦新技術講座,提高用戶電氣技術人員和電工的技術水平。

(四)用電管理部門是電力企業麵對廣大用戶的窗口,其管理工作既要適應電網集中統一的特點,又要為極其分散的用戶服務。因此,在組織上,全地區各級用電管理部門逐步得到加強,電管局設立了供用電處,各省市(自治區)也相應地成立了供用電管理機構,在貫徹“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方針中,加強了業務擴充管理,加速了報裝工作,方便用戶,提高了服務質量。隨著生產的發展和電網的擴大,特別是電力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各級供用電部門加強了營業管理,提高了電能計量的準確度,並逐步把電子計算機應用於用電管理。

▓發展農電事業,改變農村麵貌

華北全區現有農業人口9000萬,耕地麵積2.5億畝,其中水田和水澆地占40%,是中國主要的糧食、棉花和畜牧業生產基地。

新中國建立後,農村用電量由一九五二年的1000萬千瓦時發展到一九八五年的156.3億千瓦時。

(一)三十多年來,華北的農村電力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一九八五年末,全地區358個縣旗,除內蒙古尚有13個旗縣無電外,鄉的通電率已達93.70%,農戶的通電率也達81%,其中北京的鄉村已戶戶通電。農民年用電水平達到107千瓦時/人,約有385萬農民的農副業加工用電得到了解決。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現已發展到50萬個,企業人數達850萬,約占農業勞動力的15%,年產值達110億元。

隨著農業發展,為向廣大農村供電,三十多年來堅持大力加強農村電力設施的建設,到一九八五年末,全地區建起了專供農業使用的35千伏變電站1245座,容量522萬千伏安,110千伏變電站173座,容量453萬千伏安,有10千伏配電變壓器187.8萬千伏安,35千伏變壓器66.2萬千伏安;建立了高低壓農電輸電線路64.8萬公裏,條條銀線密布華北的廣大平原和山鄉。

華北的農業用電,主要依靠強大的電力網供給。同時也根據資源情況,因地製宜地發展了農村的小水電、小火電和風力發電,以解決農村用電之急需,作為大電網之補充。華北小火電主要分布在山西和內蒙古。到一九八五年末,山西省有小火電機組72台,容量19.06萬千瓦;內蒙古裝機29台,容量4.2萬千瓦。全地區共有小水電1133處,容量達24.47萬千瓦,其中河北、山西為最多,兩省的裝機容量約占全地區的69.9%。內蒙古地處草原,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廣大牧區,適應牧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利用豐富的風力資源,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已有8600台風力發電機,像顆顆明珠鑲嵌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

(二)在舊中國,華北的農業用電微乎其微,沒有專供農業用電的設施。新中國建立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農電事業飛速發展,大致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農業用電發展緩慢,少量農業用電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區和鐵路主幹線附近的灌溉和生活照明。到一九五二年全地區農業用電隻有1000萬千瓦時,到一九五七年才達到3100萬千瓦時,年增長隻有400多萬千瓦時。

第一個五年計劃後期,隨著農田水利化、機械化的興起,一些城市郊區縣,開始萌芽了農村辦電的勢頭。一九五六年北京、天津市郊建起了35千伏變電站,農村用電開始由水利專用逐步向農副業生產及生活照明發展。

第二階段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年。隨著農業經濟的高漲,興修水利在廣大農村普遍展開,打井抗旱、低窪排澇、築壩蓄水、引水上山等,逐步由電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農村的用電量與日俱增,農村的電力建設蓬勃發展。農電建設逐步納入國家計劃,資金、設備和材料來源有了一定渠道,並且發揮了兩個積極性,除國家投資外,還出現了集體辦電的新趨勢。各項農電管理製度開始建立,促進了農電事業的發展。一九五八年,內蒙古自治區揭開了農電建設的序幕,自籌資金辦電,從此結束了這一地區農村無電的曆史。到一九六○年,山西省專供農村用電的輸配電線路發展到769公裏,配電變壓器容量達到5.9萬千伏安以上,當年用電量比一九四九年全省用電量還多20%以上。各地逐步建立了省(市)、地、縣農電管理機構,河北省一九六一年用電量為一九五八年的69倍,年遞增83.2%。京津地區發展得更快,天津市和北京市分別於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二年實現了縣縣有電。到一九六一年,華北地區有電縣、旗達到了61%,全地區農業年用電量由一九五七年的3100萬千瓦時,發展到一九七○年的22.5億千瓦時,增加75倍,年增長1.7億千瓦時,其中農業灌溉用電占60%,年增長率38%。

但是,由於農電上得較快,又缺乏經驗,加之在指導思想上受“左”的影響,一些農電設備不完備、質量低、安全措施不健全,管理較差,加上推行“兩線一地”的供電方式,造成供電事故較多。

第三階段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八年。一九七一年,國家提出了“以副養農,以機促農”的方針,社隊企業興起,農用電量驟增。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開展對農電設備、管理進行整頓。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天津、北京地區實現了村村有電。一九七六年山西省實現了縣縣有電,隨著農電負荷的增加,農用變電站開始由35千伏向110千伏過渡。一九七八年,發展較晚的內蒙古也建成了本地區供電量最大的農村電網。河北省有步驟地對不合格的變電站和線路進行更新改造,開始有計劃地進行農電建設。安全情況好轉,線路損失率逐年下降。到一九七八年,華北的農業用電量達到61.7億千瓦時,年增長率13%。

第四階段從一九七八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貫徹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農電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現有電網挖潛、革新、改造為重點方麵來,國家補助農電整改費用達2000多萬元,調整了社隊企業,促進了農電效益的提高。許多地區在整頓的基礎上,實行集資辦電、聯合辦電,出現了國家、集體、個體辦電的新局麵。一九八五年,全華北農業用電量達到110億千瓦時(不包括縣辦工業)。

隨著農村電力事業的發展,農電管理機構也日漸健全和完善,農電的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農電職工發展到4萬多人,文化水平、技術素質不斷提高,已能全部承擔起35千伏變電站及線路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和試驗維修等任務,一些地方還能承擔110千伏變電站及線路的設計、安裝和運行工作。

(三)隨著農村的改革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華北的農電事業要在加強農電管理上下功夫。

一要在國家電力部門指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三十多年來,農電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一是國家投資,二是各地方政府投資,三是地方政府和集體集資(包括個人集資)。實踐證明,按照“縣為實體,以電養電”的精神,采取多渠道的集資方法,是促進農電發展的主要途徑。電網對農電發展要采取扶植的政策。

二要抓好縣、鄉兩級管電組織建設,加強農電管理。

三要搞好農電規劃,建設網絡布局合理的農村電網,提高農電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四要加強農電科研工作,提高農電技術和管理水平。

▓抗禦地震災害,恢複電力生產

重大自然災害對電力安全生產及電網穩定運行危害很大。華北地處新華夏係斷裂帶與其他構造體係複合交合地區,是地震容易發生的地區之一。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淩晨三點四十二分,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強烈地震,處於極震區的唐山電廠、陡河電廠及輸變電係統遭到嚴重破壞,廠房建築物倒塌、煙囪斷裂、設備損壞,共損壞發電設備110萬千瓦,約占京津唐電網發電容量的30%;36座35千伏以上的變電站,有34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震壞輸配電線路128條1724公裏,占總長的76%;通訊全部中斷;辦公樓和職工住房絕大部分被震毀。唐山地區的電業職工及家屬傷亡極其慘重,唐山電廠、供電局、陡河電廠及參加該廠建設的陝西、北京電力建設公司共死亡職工3782人,重傷274人。在陡河電廠建設中進行技術指導的日本日立公司技術人員,有3名殉難。

強烈地震波及北京、天津地區,京津唐電網被解列,負荷由225萬千瓦下降到94萬千瓦,頻率高達51.28赫茲,天津發電一廠、漢沽、東南郊變電站受到損失。

地震發生時,唐山地區電業職工舍生忘死地同地震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唐山電廠運行值班職工堅守崗位,在機房塌落險情嚴重的情況下,摸黑操作,緊急停止了部分仍在運行的機爐設備,檢查了200多組刀閘,150多台開關,16條母線,一直緊張戰鬥了三個多小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發電設備。供電所、變電站的職工,在通訊聯係中斷的情況下,各自為戰,保護了供電設備。受地震波及的北京、天津發供電單位的職工,迅速排除了故障,恢複了供電設備,保證了電力的正常供應。

地震發生後,唐山災區人民迫切需要電力供應,以解決生活用水、照明、搶救傷病員,恢複生產,重建家園。北京電業管理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黨委書記張桂楠為首的電力抗震搶修前線指揮部,組織了醫療隊,陸續派出了4批共2000多人的電力搶修隊伍,趕赴現場,搶救人員,搶修設備,以最快速度恢複供電。地震當天中午就從北京開出了兩部發電車,於當晚給唐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送了電。在震後第二天修複了玉田到賈安子變電站的高壓輸電線路,把北京的電力送到了唐山。震後第三天向市區水源地、機場、路燈和開灤煤礦送了電。之後,一大批工礦企業也陸續恢複了供電,唐山地區的9個受災縣,縣縣都送上了電。在緊急搶修設備、恢複供電的同時,赴唐山參加搶修的北京、天津、河北、東北等地的電業職工和災區的電業職工一起,冒著餘震的危險積極搶救傷員。經過日夜奮戰,被埋在瓦礫堆裏的一些職工、家屬和附近村莊的農民安全脫險。

為了使唐山地區的發電能力盡快恢複到震前水平,北京電業管理局確定了“先唐山、後陡電”的搶修複產原則。臨震艱險,恢複供電難,複產更難。要使機組在一片廢墟中重新發電,麵臨著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遇到了諸如基礎下沉、傾斜、轉子揚度超標等從未遇到的技術難題。廣大電業職工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日夜奮戰在搶修現場,重新鋪設2000多米管道,架設4000多米電力和操作電纜。八月十一日十九時十九分,唐山電廠2號機組恢複發電,其他9台機組也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前全部投入運行,發電能力達到了震前水平,成為唐山市工礦企業第一個恢複震前水平的佼佼者。同時,加快了陡河電廠重建工程進度,經過艱苦努力,震前待試運的2號機組於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六日修複並網發電,震前已投產的1號機組也於一九七八年八月十日修複發電。

在抗震救災、搶修複產中,全網湧現出許多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的動人事跡。北京地區電力係統和京津唐電力係統共有45名代表出席了中央在京召開的唐山豐南地區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代表會議。唐山發電廠被命名為抗震救災先進集體。

唐山地震後電力的迅速恢複,電網起了關鍵作用,若沒有電網送電,發電廠在設備嚴重損壞,發電又需要解決燃料、鐵路運輸、水源等一係列問題,迅速恢複發電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無論是大規模地進行四化建設,還是抗禦自然災害,都應該進一步加強電網的建設,特別是采取高壓送電線路,把電網形成環。

唐山強烈地震中電力設備被損壞,主要由於建築結構倒塌砸壞設備所致。因此,對重要電力設施及其建築物的抗震加固,是減輕地震對電力破壞的重要手段。地震後,在京、津、張、秦地區,按照國家地震局規定的設防烈度,對12個重要發電廠和71個重要變電站建築物進行了抗震加固。從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京津唐直屬單位總加固麵積達60.34萬平方米。此外,對發電廠和變電站的機電設備做了防移動、防傾斜、防中斷、防燒、防誤動作及其他次生性災害的加固措施,提高了設備的自身抗震性能。

與此同時,全網廣泛開展了群眾性的地震預測預報工作,在京、津、唐、張、保、承等地區設置了地震群測點,初步形成了獨立的群測群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