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電力工業(1 / 3)

華東地區電力工業

華東電網地處長江下遊的蘇、浙、皖、滬三省一市地區,水陸交通方便,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在經濟建設中占重要地位。

新中國建立前,除上海外,華東電力工業比較落後。新中國剛建立時,大小50個火力發電廠隻分布在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寧波、淮南、蕪湖等少數城市。可用發電設備容量40.17萬千瓦。除當時號稱遠東第一大發電廠楊樹浦電廠容量19.85萬千瓦外,1萬千瓦以上的電廠隻有:下關電廠2.4萬千瓦,盧家灣發電廠2.38萬千瓦,戚墅堰電廠1.91萬千瓦,閘口電廠1.56萬千瓦,閘北電廠1.45萬千瓦,蘇州電廠1.34萬千瓦等6個。以上7個電廠的容量占全部設備容量的四分之三,年發電量11.31億千瓦時占全部年發電量的86%。其中上海為最多,分別占全部數量的64%和77%。供電標準煤耗率為761克/千瓦時,發電設備年平均利用小時為3200小時。供電範圍,除靠近城市的附近城鎮外,廣大農村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省市之間的送配電網絡沒有聯係,即使上海地區也分為5個公司,劃地為界,各自為政。電壓等級十分複雜。三省一市35、23千伏送電線路隻有721公裏,變電容量35萬千伏安。

三十多年來,三省一市電力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發電設備容量增加37.5倍,平均年增長率10.7%,年發電量增加56.7倍,平均年增長率11.9%。設備技術狀況有很大提高,已經形成以220千伏輸電線為網架的統一的華東電網,並計劃以±500千伏直流葛滬線與華中電網相連接。新建擴建和在建較多的國產12.5萬、20萬、30萬千瓦機組和少數進口的35萬千瓦機組。興建了一批水力發電站及供熱電站。一九八五年供電標準煤耗率降到399克/千瓦時。

華東電網的發電設備以火電為主,一九八五年火電設備1315.97萬千瓦,占總容量1544.65萬千瓦的85%。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共43台695萬千瓦,占火力發電機組容量的52.81%。39台655萬千瓦是高溫高壓中間再熱機組,經濟效率較高,對近年來降低供電煤耗率起了很大作用。10萬千瓦以下機組140台,338.45萬千瓦,其中高壓42台,145.77萬千瓦;中低壓98台,192.68萬千瓦(其中尚有42台,21.44萬千瓦是二、三十年代的設備,效率很低。但由於新增裝機容量不足,電力供應緊張,至今尚未能更新)。火力發電機組所用燃料,以煤為主。燒油發電的部分經過幾年努力已從一九七八年的43.9%,下降到一九八五年的18.6%,一九八五年比一九七八年減少燒油165.80萬噸/年。電力用煤來源,區內僅兩淮(淮南、淮北)及徐州有一定的煤蘊藏量,其產量僅占全國6.42%,因此主要靠山西、河南、陝西、內蒙古等地來煤發電。

水力發電設備一九八五年發展到228.68萬千瓦,其中納入統一調度口徑為153.29萬千瓦。在調峰、調頻及事故備用等方麵發揮著重大作用。水庫還在防洪、灌溉、漁業、航運及城市供水等方麵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隨著電網容量的擴大,水電顯得十分不足。

華東電網的220千伏網架結構是以滬杭常大三角環為基架,並由放射形輸電線路與電源點兩淮、徐州、新(安江)、富(春江)等相連接。這是在電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正在建設中的500千伏網架,也基本屬於這一格局。上海、蘇錫常、杭嘉湖地帶一直是華東乃至全國的經濟最發達地區,這個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占華東三省一市的一半以上,總用電量也占一半左右。因此三角大環的輸電網絡基架,對這個地區的安全供用電起了保證作用。在這個大三角環內,沒有一次能源基地,電源容量包括上海港口電廠及望亭電廠隻占全網的34.8%,不敷用電需要,因此必須用輸電線路與淮南、淮北、徐州等幾個礦口電廠及較大容量的新安江、富春江水力發電廠相連。這樣的電網結構是經濟發展自然形成的結果。

新中國建立後,華東三省一市工農業生產發展很快,一九八五年比一九四九年產值增長20.2倍,年平均增長率為8.8%,分階段工農業總產值和年發電量增長情況。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工農業生產發展很快,發電設備容量增加不多,由於加強對發供電設備的維修,充分挖掘潛力,提高利用小時,使發電量基本上與工農業總產值同步增長,適應了用電需要。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用電負荷急劇增長,發生嚴重缺電。後二年及三年調整時期,工農業發展速度放慢,電力緊張情況有了緩和。在此期間,由於工農業結構變化,原材料工業比重上升,使發電量的增長速度極大地超過工農業產值的增長速度,電力彈性係數達到3.36。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發電設備容量雖有較大增長,但由於管理混亂,新老設備狀況惡化,可用率降低;水電調節不當,水庫水位下降;輸變電不配套,電力緊張局麵日趨嚴重。“五五”計劃期間,通過撥亂反正,工農業總產值、發電設備容量、與發電量三者大體上同步增長。靠提高設備利用小時及負荷率,發電量的增長速度略快於前兩者。“六五”計劃期間,工農業發展速度加快,但發電設備容量由於投資所限,發展速度又落後於工農業增長,彈性係數偏低,缺電情況仍很嚴重。綜觀三十六年來華東地區情況,除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六年期間,工農業生產發展速度稍慢外,基本上保持了10%左右的年增長率。而電力的發展,除了少數幾個階段外,大致上都保持與工農業產值同步或略高的增長率。同時極度偏高的設備利用小時和負荷率,反映了缺電的不正常狀況,因此必須加快電力建設步伐,才有利於華東地區工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一九四九年電業職工有9000多人,主要從事發供電工作,到一九八五年末,全網共有職工16.74萬人(不包括地方及自備電廠),除發供電外,還包括基建、設計、修造、學校、科研等門類比較齊全的電業隊伍。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849人,占職工總數的11.86%,相當於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10316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51.97%。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已出現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經濟管理人才缺少。

在管理體製方麵,一九四九年前,以華東電力工業分屬不同的國外資本家和官僚資本分散經營。新中國建立後,鑒於電力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國家對各地電力企業區分不同情況,采取接管、派軍代表、軍管或征用等辦法,逐步接管領導。一九五二年四月一日成立華東電業管理局,隸屬燃料工業部,但省市間未正式聯網。以後國家對電業管理體製的變化,曾多次變更領導關係。一九六二年隨著華東電網的逐步形成,重新成立華東電業管理局,負責統一管理華東電網,下轄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電力局和直接管理上海及新安江、富春江、望亭等直屬電力企業。這一領導體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削弱,一九七九年以後,華東電管局集中統一領導又再度得到恢複。

一九八五年,華東電網為了挖掘發電潛力和加快電力建設,全網試行按省市聯絡線口子考核,發電、用電、燃料三掛鉤的經濟辦法,打破了全網發用電“吃大鍋飯”的狀況。當前,華東電網正在按照中央經濟體製改革決定的精神,試行管理體製改革,逐步實行從用行政手段為主走向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技術手段相結合的辦法管理電網。

▓火力發電

(一)充分利用和發揮老企業、老設備的作用。

在舊中國,華東地區的電力工業是比較薄弱的。新中國建立後,由於國民黨飛機曾先後多次對下關、戚墅堰、鎮江、天生港、淮南、上海、閘口等電廠進行轟炸,各廠均受到不同程度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特別是一九五○年二月六日國民黨飛機狂炸上海,死傷居民1000多人,楊樹浦、閘北、南市3個發電廠中彈,其中楊樹浦電廠中彈10枚,死傷59人,很多設備受損,全廠陷於癱瘓,頓時上海全市工廠停工,電燈失明,供水、通訊均陷入停頓狀態。上海市公用局及時組織其他電廠載足負荷,當夜解決全市路燈、供水、通訊、治安、交通、醫院用電。陳毅市長、潘漢年副市長趕到楊樹浦發電廠搶修現場進行視察,當天下午劉寧一代表全國總工會親赴電廠慰問。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關懷和領導下,立即組織了搶修大軍。經過四十二小時零五分的頑強搏鬥,終於使楊樹浦發電廠第一台機組恢複發電,湧現了以張世寶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範人物。其他各地電廠也都在當地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依靠全體職工奮不顧身地搶修和不屈不撓地堅守崗位,做好發供電工作。以後又克服經濟封鎖的困難,修複曆年失修設備。楊樹浦電廠將燒油設備全部改為燒煤,在三年恢複時期為滿足工業用電貢獻了力量。

隨著國民經濟和電力建設事業的發展,老廠不僅努力做好安全發供電工作,還積極輸送培養人才,以楊樹浦電廠為例,三十多年來,先後向外輸送幹部、技術人員2300多人,西赴克拉瑪依,北到哈爾濱,南到福建以及貴陽等廣大地區的100多個電廠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其中成套輸送的就有望亭、吳涇、閔行、金山、清鎮電廠和貴州電力公司等。這些職工都具有豐富的生產和管理經驗,使新單位很快建立正常生產秩序,並有一批骨幹還擔任了領導工作,為電力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其他各地老電力企業如下關、閘口等電廠也都發揮了類似作用。

隨著電力工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老廠也進行了技術改造,例如楊樹浦電廠曾經是遠東第一大電廠,但遺留下來的大部分設備是中低壓機組,效率較低。從一九五六年起,陸續拆除了7台老式低壓汽輪發電機和18台低壓鍋爐,先後擴建了4台高壓前置式汽輪發電機組,並利用排汽向附近工業用戶供熱,供汽能力達487噸/時,使周圍110家工廠受益。一九八五年該廠發電煤耗率及廠用電率分別比一九四九年下降245克/千瓦時和2.75%。在環境保護方麵加裝了電氣除塵器,灰渣做到100%利用。職工生活福利設施也有很大改進。技術改造使老廠繼續煥發青春,貢獻力量。

(二)火力發電的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火力發電機組設備容量從一九四九年的40.17萬千瓦發展到一九八五年的1315.97萬千瓦,增加31.80倍,年平均增長率10.2%。

華東電網火電機組的發展有以下變化:一是最大單機容量從2.5萬千瓦提高到35萬千瓦。二是高溫高壓機組從一九四九年的12.15%到一九八五年的78.8%(統一調度統計口徑)。三是進口機組比重從一九四九年的100%,下降到一九八五年底的18.46%。反映了電力工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國產的動力設備。由於國產高溫高壓,特別是中間再熱機組的大批投產,高壓容量比不斷增長,再加上加強了經濟指標管理工作,使供電煤耗率日趨降低。

(三)火電施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一九五三年初,為適應電力建設工作的需要,以蘇南電業局和南京電業局的機、電、爐、線路檢修隊伍300餘人為基礎,成立了華東電業修建工程局,又在滬、錫、常等地區招收大批建築安裝職工,接收一批部隊轉業軍人,擴大到2000多人。之後機構名稱及隸屬關係不斷變化,一九五五年改稱電力工業部上海電力基本建設局,承擔華東六省一市(蘇、浙、皖、贛、閩、魯、滬)的電力建設任務,一九五八年下放給各省電力局,一九六二年又成立華東電力建設局,幾經反複,目前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電力施工企業由各省(市)電力局領導。三十多年來,全網電力建設隊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全網基建施工隊伍31515人,累計裝機容量1056.34萬千瓦,隨著技術裝備的充實、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並向機械化、工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施工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基本上能承擔國產和進口的30—60萬千瓦大型機組的建設任務。

(四)幾個主要電廠。

1.諫壁發電廠,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也是華東電網的主力電廠之一。裝機容量102.5萬千瓦,其中,2台國產30萬千瓦機組和2台1000噸/時鍋爐,是七十年代中期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批亞臨界壓力燃煤機組。在設計構造、材質、工藝諸方麵存在一定缺陷,第一台機組的完善化項目達286項,第二台為97項。兩台機組投運後次年(一九八一年、一九八四年)的年運行小時分別達到6200小時和7218小時,成為同類型機組最佳者。該廠循水泵房和水利工程上的諫壁抽水站聯通設計,合並建設,安裝雙向切換大型水泵和合用引河,旱時引長江水灌運河,澇時排運河水入長江,使太湖以西7個縣、市280萬畝農田受益,實現旱澇保收。該廠將於一九八七年擴建為162.5萬千瓦大廠。

2.徐州電廠,是華東電網主要礦口電廠之一。七十年代建設了4台12.5萬千瓦機組,從破土動工到投產,隻用了四年零二十三天,並較快形成了穩定的生產能力,最高安全記錄達490天。由於重視人員培訓和生產準備工作,一九八二年部授予“新廠準備標兵”稱號。該廠曾連續多次被評為先進企業,一九八五年發電設備總容量90萬千瓦。

3.望亭電廠,曾經是連接江蘇和上海電力網之間的紐帶,目前是連接蘇錫常滬之間的重要電廠。這個廠有一支作風和技術都較好的職工隊伍,他們在部、局領導和製造部門及科研院所緊密協作下,在國產30萬千瓦機組完善化方麵,作出了較大貢獻。自一九七八年以來,第一台於一九七四年十一月投產的30萬千瓦機組強迫停運率已降到0.68—5.98%之間,接近國外同類機組水平。

目前該廠正計劃擴建1台30萬千瓦燒煤機組,以後將逐步把現有30萬千瓦燒油機組改為燒煤,該廠曾多次榮獲部和國家先進企業和企業管理優秀企業等榮譽稱號。多種經營也較為突出,所屬望亭發電廠綜合公司,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為目標,發展集體企業如農場、粉煤灰磚廠、設備製造廠、鰻魚養殖場及生活服務公司等,較好地安排了職工子女及富餘職工,改善了職工生活,部曾召開現場會議,推廣該廠經驗。

4.淮北電廠,也是華東電網的主要礦口電廠之一。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冷卻水源和灰場,隨著探明的地下水量增加和利用煤礦塌陷區貯灰和複土造田試驗的成功,不僅解決了自身擴建問題,還為全國提供了這方麵的新經驗。該廠20萬千瓦機組投產後,設備質量問題較多,隨著進行了大量完善化工作,及最近在改革中推行了各級經濟承包責任製,安全生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於受“山、散、洞”方針的影響,使後來擴建的2台20萬千瓦機組不得不分開布置,給生產、建設和管理帶來了不便。

5.台州電廠,是浙江省正在建設中的主力電廠之一,目前已達到50萬千瓦容量。該廠在建設過程中,貫徹改革精神,積極推行以承包為主的各種形式經濟責任製,調動了各方麵的積極性。第一期工程2台12.5萬千瓦機組分別提前六十七天和三十三天投產,工程造價低,工程設計、安裝和土建都被評為優良,榮獲一九八四年國家銀質獎。一號機組年可用小時7509小時,達到國內同類型機組投產第一年的先進水平。

6.寶鋼自備電廠,是隨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同時建設的自備電廠,裝機容量70萬千瓦。主要設備從日本引進,自動化程度較高,是能適應煤、高爐氣、焦爐氣等多種燃料的大型火電廠,並能承擔部分軋鋼機衝擊負荷。該工程由華東電管局承擔建設及配備生產人員,基建施工質量優良,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該廠安全生產及技術經濟指標都比較先進,計劃今後還將擴建第3台機組。

7.田家庵電廠,原名淮南電廠,始建於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九年裝機容量8200千瓦,是當時安徽省容量最大的電廠。現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老機組都早已拆除。五十年代曾安裝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台6000千瓦機組。七十年代安裝了2台波蘭12萬千瓦機組及2台國產12.5萬千瓦機組。該廠是大電廠中唯一的老廠。

▓水力發電

華東最早建成的水電站是浙江省麗水縣的太平汛水電站,設計水頭2.89米,裝機14千瓦,一九四一年建成,一九四二年被日軍破壞。一九四四年又在雲和縣城郊建成一座40千瓦的水電站,在龍泉縣城郊建成了一座55千瓦的水電站。新中國建立前,華東建成的水電站隻有5座,裝機303千瓦,都在浙江省境內。

新中國建立後,到一九八五年末,華東電網水電站容量(500千瓦以上電廠)為189.45萬千瓦。水電建設大致經曆了四個階段:

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八年,結合治淮工程開發了皖中大別山區的淮河支流,先後建設了佛子嶺、梅山、響洪甸和磨子潭等水電站群,總裝機12.7萬千瓦。四水庫共有防洪庫容30億立方米,計劃灌溉100萬畝農田。對淮河幹流的防洪和下遊的灌溉起了較大作用。電站壩型磨子潭為雙支墩鋼筋混凝土肋墩壩,響洪甸為混凝土重力拱壩,其餘為鋼筋混凝土連拱壩,而佛子嶺為中國第一座連拱壩(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座),最大壩高74.4米。各電站設計、施工質量較好,建設工期二到三年,是結合防洪灌溉發電較成功的開發工程。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華東水電興建步入蓬勃發展時期,開發了浙江省錢塘江水係的新安江水電廠,裝機容量66.25萬千瓦,這是中國第一座自己勘測,設計、施工和設備製造安裝的大型水電廠。一九五三年開始勘察設計,一九五六年七月完成了初步設計。一九五七年四月新安江工程正式開工,到一九六○年四月第一台7.25萬千瓦機組就投產發電,隻用了三年時間,其中大壩建設工期隻有一年多,取得矚目的成績。全部建設資金4.43億元,折合每千瓦造價656元,達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五九年還建成投運了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黃壇口水電站。

這一時期還動工興建新安江下遊的梯級電站——富春江水電廠,及安徽省青弋江上的陳村、皖水上的毛尖山等水電站。

一九六一年到一九七七年,主要有富春江、陳村水電廠建成;新安江水電廠裝機達到設計規模;錢塘江水係烏溪江上的湖南鎮水電站也開始施工。

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湖南鎮水電站抓緊建設,於一九七九年底開始發電,一九八○年全部建成。浙江甌江水係大溪上的緊水灘水電站於一九八一年開始興建,在改革開放形勢下,石塘水電站實行公開招標,以縮短工期、節約投資、保證質量為目的進行試點,取得了寶貴經驗。同時還抓緊了甌江水係小溪上的灘坑電站等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