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聶小倩(1 / 3)

“夫君請息怒,請聽奴家解析。”聶氏嚇得跪拜在地上。

汾將軍冷哼一聲:“說。”

聶氏輕聲說:“夫君,你仔細想啊,你若找不出讓殿下滿意的教師,這始終是一個禍,恐怕就是把全個皇城的私塾教師請上一遍,也不見得殿下滿意,奴說的找個女子當殿下的教師,是個嚐試的辦法,若是不成,再去請其他私塾教師便可。”

汾將軍想了想,說道:“你說得有道理,可是就是找來個女子,整天進出張府的,不就落入眾人眼中嗎?”

聶氏卻笑說:“夫君,不用擔心,我們可以讓那女子打扮成男裝,這樣進出張府就沒問題了,然後我們告訴殿下,這女子是女扮男裝,有這麼個美人兒當教師,少年方剛的殿下,定必十分欣慰。”

汾將軍點頭道:“好,就依你所說的;不過這既有才貌又有學識的女子,看來隻能跑一趟書院了,實在不行,國子監也要硬著頭皮進一趟。”

何為書院?何為國子監?這得從科舉製度說起。

大唐國的科舉製度分為武舉與文舉兩種,武舉相比文舉,局限性大,但相對簡單,首先它必須是參軍的軍人,在軍中立下汗馬功勞,並得到千戶推薦,自身軍銜最小在百戶級別方可參加武舉考核。

而文舉就異常複雜,光是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就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

而當中,成績最好的生員,被稱為‘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以及一定的金額;其次是‘增生’,同樣由公家發給糧食以及一定的金額,隻不過比廩生少很多;最後的是‘附生’,隻有糧食發派,總之就是餓你不死。

不過,不管是哪種生員,都有獲得‘縣學院’的資格,縣學院有月課和季考,都完美通過的話,便可參加縣學院每年展開的考核,若是通過,便可譜入‘州學院’。

考入州學院的生員,情況與縣學院相似,都有月課、季考以及每年展開的考核,若是通過的話,便可從學院肄業,獲得‘秀才’的稱號。

秀才是功名的起點,有功碌加身,可以免除差徭、見到知縣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隨意對其用刑等等,也就是說從正七品的知縣及以下官員,對秀才都得客客氣氣。

而獲得秀才稱號後,可獲得進入書院的資格,書院是以省級別建造,簡單說,一個省隻能有一個書院,秀才可在書院修讀。

書院是三年學製,也有月課、季考,另外還有一年一度的歲考,這些考核都通過,並且得到院長的批準後,方可參加三年一度的‘鄉試’。

沒有批準的秀才,隻能離開書院,若想參加下一次展開的鄉試,必須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回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不想參加也沒問題,可終生保持秀才的稱譽。

由於鄉試都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

獲得貢士稱號的考生,可在‘國子監’進讀,國子監建立於皇城,亦稱太學,貢士可在國子監修讀之餘,等待殿試的到臨。

另外國子監,還有一類名為‘監生’的學生,他們是皇族子弟,高官子弟,貴族子弟構成,托父母的關係,進讀國子監,享有與貢士一樣的待遇,有人會說這很不公平啊,但事實就是這樣,要怪,隻能怪你出身不好。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

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鄉試、會試、殿試,正式的科舉考試的三級製度,作為起點,鄉試必須是獲得秀才稱號的考生,而秀才又集中在書院修讀,所以說書院是大唐國可所有人都為之關注的焦點所在,這話並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