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藏鋒匿芒,才華內斂--個性過強招中傷(2)(1 / 2)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學會低調地為人處世。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開始衰敗。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則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鋒芒太露,“四麵楚歌”

鋒芒太露,是做人的大忌,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的人在人生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釀成悲劇。

人與人是平等的,一個人不應該讓他人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當一個人讓別人感覺到自己被威脅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很強的抵抗,這種抵抗很多時候是玉石俱焚的。一個人太優秀了,容易讓別人受到威脅,因此人們往往不喜歡太優秀的人;一個人太富有了,容易讓別人覺得心理不平衡,以致有些人不能用正常的心態正確對待財富。人不僅不能表現得太優秀,不能表現得太富有,更不能表現得太狂妄。狂妄給人造成的威脅感最大,是應該極力避免的。過於狂妄的人往往自取滅亡。

春秋時期,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很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然而大的諸侯國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國家大權很快就落入到大夫們手中。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晉國。晉國是當時的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開始衰落,最後國家大權掌握在四家大夫手中,這四家分別是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在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當時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搶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他的理由是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但是後來被吳國和越國奪去了地位,要想讓晉國再次強大起來,隻有每一家都拿出一些土地來。

其實大家都明白,智伯瑤不過是想通過為公的名義來迫使他們交出土地。然而三家此時還沒有結成同心,不會聯合起來抵製。這個時候,韓康子首先答應了智家的要求,而魏桓子看到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他也沒有必要去冒犯智伯瑤,於是也答應了他的要求。

已經得到了兩家土地的智伯瑤很是得意,於是向趙襄子要土地,但是沒有想到的是,趙襄子居然一口回絕了,理由是土地是祖上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能隨便送人。

智伯瑤聽到後十分生氣,於是讓韓、魏兩家和自己一起發兵去攻打趙家。

不久,智伯瑤就以自家軍隊為中軍,同時率領韓家的軍隊和魏家的軍隊共同討伐趙家。

趙襄子知道自己寡不敵眾,便帶領趙家兵馬退守晉陽。智家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將晉陽城團團圍住。這個時候,趙襄子命令所有將士隻能守城,絕對不允許交戰。當時隻要三家兵士攻打城池,趙家的將士就射箭,結果箭如飛蝗一樣從城樓上射了下來,三家人馬根本就沒有辦法前進一步。就這樣,依靠弓箭,趙家死守晉陽城長達兩年多,三家兵馬對其無可奈何。

智伯瑤很是焦急,有一天,他親自到城外察看地形,突然看到了晉陽城東北的晉水,於是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意。因為晉水繞著晉陽城往下流,因此隻要把晉水引到西南邊,晉陽城就可以完全被淹沒了,這樣就不用浪費他的一兵一卒了。很快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挖河,一直通到晉陽,同時還下令讓人在上遊築壩,以蓄高水位。

當時正好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很快就蓄滿了。這個時候智伯瑤十分得意,於是命令兵士立即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很快,大水就直撲晉陽而去,把城裏灌了個飽。

晉陽城裏所有的房子都被大水淹沒,老百姓沒有辦法,隻好跑到房頂上去避難。因為灶頭也被大水淹沒,所有的老百姓最後不得不將鍋掛起來做飯。為此,晉陽城的百姓特別痛恨智伯瑤,寧可被淹死,也絕對不投降。

智伯瑤對自己的傑作十分得意,於是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洋洋得意地指著晉陽城對他們說:“看吧,看吧,這個晉陽我們唾手可得了。以前我還隻是以為晉水能像城牆一樣阻擋敵人,但是沒有想到它還能滅掉一個國家。”

雖然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麵上表示認同,但是心裏不禁“咯噔”一跳。因為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韓家的封邑平陽的旁邊都有一條河道,智伯瑤說的話已經點醒了他們,既然他能下這樣的毒手來用晉水淹晉陽,那麼也許有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

另一方麵,由於晉陽被大水淹了,城裏情況十分危急。這個時候趙襄子再也坐不住了,他找來門客商量對策。門客張孟談認為,韓家和魏家順從智伯瑤並不是心甘情願的,隻要我們去找他們談談,事情或許還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