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不驕不誇,虛懷若穀--謙遜為人廣受益(1)(1 / 3)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自以為是,他們為人處世,以謙虛好學為榮,常以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別人求教,豐富和完善自我是他們的目的。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會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

保持低調,謙遜為人,不妄自尊大,不大肆張揚,最後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擁有更廣闊的事業空間。

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

天從來不會標榜自己高遠,但人們也明了天的高遠;地從來沒有標榜自己的深厚,但人們也一樣明了大地的深厚。

有知識的人很少標榜自己學識淵博,但人們也無不對他們投以羨慕的眼光。

越是被人期望的時候,越要保持低調的處世原則。

曾在北大任教的季羨林老先生治學達半個多世紀,是一位學貫中西、聞名世界的學界泰鬥。他在古印度學、數學、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許多獨到的見解幾乎無人匹敵。在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理論、語言學、曆史學、中國翻譯史、比較文學等多個領域,都卓有建樹。但他卻從不以名家學者自居,而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認為自己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也隻是剛剛觸及皮毛。他多次請求人們摘掉其“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三項桂冠。他在書中昭告天下:“三項桂冠一摘,還我輕鬆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麵目,皆大歡喜。”他始終認為,真情待人,才能坦誠相待;真實為事,才能有為當世;真切處世,才能心闊坦蕩。“三真”延伸出來的是季老那博大的胸懷和深厚的做人情懷。做人“真情、真實、真切”最為難得,這種平實低調的作風,更使他成為人們仰之彌高的做人榜樣。

越是少有本事的人,才越是會到處炫耀自己的本事,因為他們心裏空虛,惟恐別人小看了他,隻好到處炫耀和顯擺自己,以抬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事實往往事與願違,越是誇耀自己本事的人,總是無時不想出風頭、搶先機。人生失敗的人幾乎都有這種好高不好低的習性,也許吹噓會給他們帶來一時的榮耀與光環,但殊不知越是這樣做越容易暴露他們的無知和淺薄,反而更快地遭到無情的淘汰。而那些深藏不露的人雖然不聲不響,不言不語,卻是胸有百萬兵的奇才,他們的低姿態不足以引人注目,也很少受到幹擾,所以他們能使自己充分發揮所有的特長,最終取得成功。

許多成功者在功成名就之前大都保持低姿態做人做事的作風。在成功之後也能保持冷靜,用冷靜的態度應對熱鬧的世界,很少把寶貴的時間耗費於無謂的吹吹捧捧的活動中,這種做人做事的作風使他們能夠很快從成功的喜悅中靜下心來,投入到新一輪的奮鬥中。成功並不永恒,低調卻可以永恒。

劉書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是一個很低調的人,她先後任職報業的首席記者,曾獲得“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之後轉任新浪網的財經中心總監,現任微軟MSN中文網執行出版人兼總編輯。

她認為大學生剛剛走上社會的時候,都要經曆一個茫然而後才逐漸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過程。走出校門,自己覺得應該幹一番事業,而後又不知怎樣起步,這時如果還是意氣風發地指點江山,一定會被人拒之千裏之外。低姿態才是唯一可取的正確選擇。她從求職投放簡曆到麵試,再到上崗,以至於得到重用,一路秉承著低調務實的作風,才使自己越走越遠。她說:“工作時一定要低姿態,特別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你的工作經驗、人生閱曆決定你沒有高姿態的理由。”她對自己曾經獲得的各種榮譽看得非常淡,她覺得它們僅僅是人生經曆中留下的雪泥鴻爪。

劉書的經曆是低姿態的經曆,她從低姿態中學到了走向社會獲取成功的資本。可想而知,如果她抱著好為人師的姿態走進社會,放不下北大罩在身上的光環,即使她有經天之才,恐怕也難以找到施展才華的舞台。放低姿態做人,是許多成功者的自覺行為,可以使他們的大本領通過超人的業績展現出來,獲得社會的認可。

大學四年隻是漫長人生路的一個瞬間,再好的大學也不可能使學生掌握到可以成就一生的知識和本領,未來的路上仍需要時時當小學生。如果認為已經學懂學透走向社會的本領,那麼就很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錯誤,結果不僅做不來大事,連小事也做不好。